洛陽再添文化新地標!5月18日,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國家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工程——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開館。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坐落在洛陽市老城區?河入洛河口西北角,于2020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自開工到建成開放歷時近2年。該館占地約47.7畝,建筑面積約3.3萬平方米,包括陳列展覽、行政辦公、公共休閑、研學會議、文物儲藏等功能區,是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
【】創意設計,展示運河源隋唐韻河洛技
據了解,隋唐大運河因洛陽而開鑿,故有“運河之心”的說法。公元605年,隋煬帝下詔開鑿通濟渠,5年后,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聯通5大水系,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活態遺產,中國大運河被視為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而洛陽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至今還保存著通濟渠(洛陽段)、含嘉倉、回洛倉、天津橋、隋唐洛陽城等大量珍貴的運河遺產。
近年來,洛陽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重要切入點,按照保護為主、規劃先行的原則,把大遺址保護同舊城改造、文化產業、旅游發展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大遺址保護和城鄉協同發展的共贏之路。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總體設計以體現“運河源、隋唐韻、河洛技”為出發點,充分展示大運河遺產的文化內涵,喚醒人們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
博物館的整體設計構思將隋唐建筑的輪廓特征轉化為現代博物館建筑屋頂連綿起伏的造型意向,遠看如同隋唐宮殿建筑群的天際線,通過古風神韻的建筑造型傳達我們所處時代的文化特征。建筑內部通過結構空間一體化的混凝土拱券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暗示出“運河橋”的主題。
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術方面,特別選用改良工藝的唐三彩陶瓷掛板作為建筑室內外的主要裝飾材料,通過對傳統材料的創造性運用塑造出濃烈、雄渾的“唐瓦當”建筑形象,激發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全新認知,賦予文化遺產傳承嶄新的活力,彰顯洛陽在全國大運河文化帶中的重要地位。
【】400件(套)文物精品,喚醒大運河文化遺產歷史記憶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展廳共有三層,展出了從眾多大運河相關文物中精選的近400件(套)文物精品,包括汴河文化層、隋代石獅子、西周回字紋青銅鼎、唐三彩天王俑、唐鹽鐵使印、唐代倉窖遺存、含嘉倉19號窖刻銘磚、回洛倉“大業元年”磚,洛陽運河一號、二號古沉船等。
博物館一層、二層為“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常設展,三層為“一粒米的漕運之旅”互動體驗展,此外還設有臨時展廳。
“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天工國運 一統中華”,以大運河的開鑿為中心,生動講述了洛陽的優越地理位置、東都洛陽的營建、大運河的開鑿及運河上的水工傳奇;第二部分“千年運河 萬物通濟”,以大運河的運轉為中心,呈現了運河的漕運體系及因漕運而生水運倉儲、水上交通工具、各色商品;第三部分“隋唐盛世 國運繁華”,通過搭造新潭碼頭、南市等場景,以隋唐洛陽城、南市場景和詩畫運河、運河非遺互動的形式,形象展示了隋唐大運河上的經濟文化;第四部分 “古今輝映 源遠流長”,以隋唐大運河的保護傳承為中心,通過文字、影片和互動的形式展示了大運河的申遺之路、運河風光、國家圖書館里的運河等內容。
其中,“一粒米的漕運之旅”互動體驗展,講述一粒米從征收、運輸至到達的全過程,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多媒體形式充分展示了運河漕運的巨大作用和功能。最后“城與運”沉浸式環幕影片作為尾聲,將隋唐大運河沿線的一個個城市串聯起來,生動展現城市與運河的千年邂逅。
一樓臨展廳“洛陽考古百年展”分為“百年歷程”“百年考古成果”“百年利用”等三個部分,通過展出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 、偃師商城遺址、洛陽東周王城遺址、伊川徐陽墓地、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出土的300余件(套)精美文物,闡釋了百年來洛陽在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早期國家誕生、夏商文明發展和變遷、民族融合等重大學術課題等方面的成果。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建成開放,為大運河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保護展示平臺,它將成為河洛大地上一處新的文化地標,為洛陽市講好大運河的“洛陽故事”、高質量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打造全國沉浸式文旅產業發展高地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