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一場以“鄉村運營”為重要抓手的鄉村振興工作部署,正在洛陽如火如荼進行。5月15日,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在洛陽市汝陽縣劉店鎮紅里村采訪時了解到,當地在沒有找到合適鄉村運營商的情況下,先行先試,成立村集體企業自主開展鄉村運營探索,去年村集體“破天荒”實現年銷售收入200余萬元利潤20余萬元,并帶動了310余戶村民 受益。
【選產業】傳統產業升級,“小紅薯”托起鄉村振興“大產業”
5月16日,在洛陽市汝陽縣劉店鎮紅里村,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位于山坡上的紅薯地里,進行除草、澆水等田間管理。
地處洛陽市汝陽縣東南的紅里村,屬于丘陵地貌,光照充足,但土壤砂石含量大,常年干旱少雨。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這里形成了傳統的紅薯種植區。
“以前我們這種的都是白瓤紅薯,主要自己吃,做點紅薯粉、紅薯粉條,也賣給紅薯粉廠,紅薯的品質很好,但是經濟效益不高。”紅里村紅薯種植戶王婷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在幫扶單位河南科技大學的幫扶下,紅里村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對村里土壤成分測試,聽取村民意愿,并經過多次反復論證調研,最后確定把紅薯作為村里主導產業。
“但這里的紅薯,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做粉條的白薯了,而是采用脫毒技術的新品種紅薯。”河南科技大學駐紅里村第一書記方傳璽說,“通俗地說,就是以前的紅薯有筋,長的越大越好吃,而通過脫毒技術的新品種紅薯,無論大小,都沒有筋,而且口感更好,更適應市場需求,價格也高。”
依托河南科技大學甘薯脫毒工程中心科研團隊,幫扶工作隊從薯苗供應、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獲、儲藏,全程對村民進行了跟蹤指導。經過4年多的推廣,目前紅里村紅薯種植面積從過去的不到400畝增加到1200余畝,紅薯種植面積占到了該村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方傳璽說,目前采用甘薯脫毒技術,種植的西瓜紅等新品種紅薯,已占到紅里村整個紅薯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選模式】成立村集體企業自主運營,集體經濟“破天荒”實現增收20萬
去年9月,洛陽市召開鄉村振興工作會議,提出了“一條底線、五個抓手、一項保障”的鄉村振興“151”工作部署。即堅持以富民為導向,以產業為核心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守防止返貧底線,以“三清兩建”為抓手推進鄉村治理,以鄉賢返鄉創業為抓手發展鄉村產業,以鄉村運營為抓手推進鄉村建設,以集鎮建設為抓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以加強黨的領導為保障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細,加快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搞鄉村運營,紅里村面臨這樣一個困難,就是無論是在吸引鄉賢返鄉創業方面,還是在引進運營團隊進行鄉村建設,都不占優勢。”方傳璽說,紅里村里主要是丘陵地貌,土地分散,難以用大型機械耕種,傳統的依托土地流轉吸引企業經營很難,再加上特色并不明顯,還比較偏遠,一時間很難找到合適的鄉村運營團隊。
這樣的背景下,紅里村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摸著石頭過河”,由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成立了村集體企業,并注冊了“紅里人家”等三個商標,開展鄉村運營實踐探索。探索中,紅里村還結合村莊特點,形成了“村集體企業+幫扶單位+農戶”的運營模式,還摸索出了運營權與使用權分開的土地小流轉模式。
這一運營模式下,村集體企業負責市場推廣和品牌運營,村干部既當管理者,又是業務員,還是送貨員;幫扶單位河南科技大學負責技術支持,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農戶則負責產品種植和分選。同時,村民可以選擇流轉出土地的部分權益,優先村民小組內流轉,以提升土地單塊面積,培育種植大戶。在流轉的過程中,土地的使用權依然歸農戶,運營權流轉給集體,耕種過程要接受村集體企業指導。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統一產品標準提高產品品級的同時,也讓村民參與到了耕種以及更多產品生產銷售環節,從而在村集體企業運營中提升了村民受益。以紅薯為例,農戶在村集體企業的指導下,參與到紅薯分級篩選,村集體企業收購的產品由原產品變成了分級篩選后的產品,也等于把分級篩選這一本來是村集體企業的利潤,分給了農戶。
“去年周邊村的新品種紅薯價格大約是每斤0.7元,而紅里村種植戶通過參與到紅薯的分選定級,每斤紅薯的價格增加了0.3元左右,通過這一方式,村民種一畝紅薯,能多收千元。”方傳璽說,“另外紅薯分選這活,家里的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好的村民也能干,也等于發揮了他們的價值,為他們找到了生存的門路。”
同時,通過這一模式,紅里村集體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00萬余元利潤20萬元。再加上當年其他村集體收入,去年紅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在汝陽縣排到了前列。
“收入倒是其次,關鍵是有了自己的鄉村運營隊伍,以后在做其他就方便了。”方傳璽說,今年紅里村計劃對村集體經濟紅薯窯進行初步的智能化改造,以實現紅薯存儲80至100萬斤,以進一步拉長紅薯銷售時間,增加集體和群眾收入。
同時,圍繞洛陽市委“151”工作部署,紅里村還將緊密聯系幫扶單位,結合自身村莊特點,進一步謀劃紅里村發展路徑,加快推進休閑采摘中心、民宿體驗中心、農場中心,高標準甘薯示范田,自駕露營營區基地、研學寫生基地等“三心一田兩基地”建設,抱團周邊已有產業項目,進一步增強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