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陽市社旗縣晉莊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藍莓種植,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實現產業興旺、農民增收,有力促進鄉村振興。眼下,晉莊鎮何營村宛晉藍莓種植基地里,藍莓樹連綿成片,一簇簇圓潤飽滿的藍莓如晶瑩璀璨的藍寶石一般,在青枝綠葉間搖曳,散發出陣陣果香……
“今年是藍莓大面積掛果的一年,現在開始陸續成熟,采摘期將持續40余天。”何營村村支書張朝懷介紹,位于村東西側的三個種植基地,共1000余畝藍莓迎來采摘季。談起為什么種植藍莓這種北方不常見的“稀罕物”,張朝懷打開了話匣子。
幾年前,為改變何營村貧困落后的面貌,張朝懷自費組織兩名村干部遠赴廣州、北京、吉林等地探訪,只為尋求一種適合在社旗對口種植的經濟作物來提高農民收入。“當時我和村干部跑了很多地方,真是一物難尋。”2017年在堂兄張朝陽的牽線搭橋下和吉林農業大學李亞東教授取得聯系,經過科學論證,最終選擇引進種植藍莓。
引進容易,種植
2018年,在鎮政府幫助支持下,流轉附近村莊土地1000畝,為達到藍莓生長最適宜的5點以下酸堿度,購買吉林草炭土5000余噸改良土質,引進奧尼爾、雷格西、綠寶石等10多個品種,種植藍莓四十萬株,建設保鮮冷庫兩座,經過三年精心養護,2022年藍莓產果量將達100萬斤,預計實現產值5千萬元。
“有了藍莓基地,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何營村的王艷芬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原來,王艷芬的丈夫早年病逝,身邊的三個孩子年幼,生活異常窘迫,張朝懷在得知后,主動上門商議流轉土地,并優先讓她到基地務工,生活總算有了起色。三年來,王艷芬一直在種植基地務工,談起現在的日子她滿臉笑意,“現在我家地都種上了藍莓,每年都有分紅,我還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近三萬元。”
目前,宛晉藍莓基地采用合作社+農戶的幫扶機制,土地入股村民135戶,年均收益1萬元以上;采摘季用工300余人,日工資100元以上;入股村民300余人,到戶平均分紅15000元以上,當地不少群眾都成了“多薪族”。一路發展不忘初心。宛晉藍莓基地通過流轉土地,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基地務工,傳授藍莓種植技術,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談及未來,張朝懷略帶羞澀卻又堅定地說道:“最終目標只有一個,讓村民們都有‘藍’不住的‘莓’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