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是來簽協議的,政府要在咱們這兒建舞鋼第一所大學,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謀利益的好事,我們應該積極配合。”6月21日,舞鋼市紅山街道小劉莊村群眾柳建國說。
自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舞鋼校區項目落地后,紅山街道站位全局,多舉措推進職教園區范圍內地面附屬物清理工作,架起干群“連心橋”,助力項目建設“加速度”,為項目如期完工創造條件。
精心謀劃,當好一線“指揮員”。第一時間成立由街道、村干部和村民組長組成的工作小組,明確責任人,制定工作方案。該街道多次召開專項會議,由黨工委書記督促,小組匯報工作進度和工作計劃,及時研究征地村拆遷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和問題。
深入宣傳,當好政策“宣傳員”。遷墳對不少群眾來講是一件大事,在做工作時,稍有措辭不妥當,就可能事倍功半。為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該街道利用大小喇叭、微信、宣傳欄等載體進行宣傳,讓大家充分認識到職教園區項目建設對家鄉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還邀請了村內老黨員、老村長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共同參與墳墓現場核對和走訪入戶工作,逐一對職教園區項目范圍內的墳墓、樹木、果園等附屬物進行清點、登記造冊,做到目標對象準、任務數量清。
干部帶頭,當好問題“協調員”。該街道黨員干部帶頭做群眾思想工作,放棄雙休日、節假日,進村入戶、專項專攻,分析項目落地后將給家鄉帶來的變化,引導群眾配合政府工作。針對部分群眾具體情況,采取精準解決辦法。“我們現在開啟‘白加黑’工作模式,對不理解的家庭,上門入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最大努力取得他們的支持。”工作組成員蔡東旭說。
街道干部的積極作為,讓大家深為感動,紛紛遷墓為項目建設“讓路”。據介紹,目前紅山街道已遷墳塋118座,桃樹、柿樹等經濟類樹木167棵,應拆遷附屬物已完成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