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濤,男,52歲,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初級中學教師,2018年南陽市“最美教師”獲得者。自2016年9月開始,他先后3次踏上支教之路,其中兩次支教淅川,目前作為河南援疆教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第11中學任教。
援疆期間,秦建濤出現面頰痙攣等癥狀,但他選擇帶病堅持工作,將全部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教學中。

建功校園 不辭辛勞護“幼苗”1991年,秦建濤從南陽師范學院化學系畢業后,被分配臥龍區安皋鎮一所高中任教,學校撤并后,他服從上級安排,到王村鄉初級中學任教至今。一路走來,秦建濤把青春歲月留在了三尺講臺上,把汗水揮灑在了育人的校園里,用一片赤誠之心全力撫育孩子們。
1999年深秋,秦建濤正在校園里檢修電路,一名學生不慎從教學樓二樓跌至樓下,鮮血直流。秦建濤見狀立即跑到這名學生跟前,連聲呼喚這名學生的姓名,對其采取急救措施。見學生漸漸有了反應,秦建濤隨即背起這名學生快步往醫院跑。在挽救學生生命的過程中,秦建濤的衣服被血漬侵染,一套白襯衫被完全染紅。學生得救后,其父母為秦建濤買了一件新襯衫,被他婉言拒絕。
為了給學校節省經費,秦建濤自學電工知識,利用業余時間在學校當起了電工。“建濤平時很低調,不喜歡說話,但是他做事很務實,也很勤懇,他能時時處處為學校著想,為其他同事著想。”一名同事說起秦建濤,話語里滿是稱贊,“自從他義務充當學校電工以來,學校的電路很少發生故障。”

傾心付出 全力支教育英才2016年,河南省教育廳向全省教育系統發出向“兩區”(邊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支教的號召,秦建濤主動請纓,向學校報了名。當年9月,秦建濤和臥龍區其他12名教師來到淅川縣,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
秦建濤被分配至淅川縣一初中分校,教授該校7年級兩個班的數學,并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當時,這個學校很缺老師,我在原來的學校也只是教一個班,現在教兩個班,還兼任班主任,我一時還無法適應這樣的節奏。”秦建濤說,為了盡快適應這里的教學環境,他重新整理教學思路,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一點點地融入到新環境中。
來到新學校,面對新環境,秦建濤沒有退縮,也沒有畏懼,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里做出一番成績。在教學過程中,他細心地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在兩個月后的期中考試中,兩個班的數學成績均位居全校前列,秦建濤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轉眼到了2017年6月,為期一年的支教即將結束,學生們或是給秦建濤寫紙條,或是直接告訴他,希望他能夠在下學期接著教他們。當年9月,在其他老師都返回原學校工作時,秦建濤再次主動要求前往淅川支教。“當我再次站在講臺上時,學生們都向我報以熱烈的掌聲,我當時眼圈就紅了。”再次到淅川縣一初中分校支教,秦建濤內心十分堅定,“我一定要竭盡全力,把他們教好。”2018年7月,秦建濤結束了兩年的支教歷程,回到了原學校執教。

真心援疆 不負韶華灑春暉2021年8月,秦建濤看到“萬人援疆”計劃在招募支教老師,他就再次向上級主管部門報了名。“我當初很不理解,他為啥要放著安穩的日子不過,非要去外地支教。”秦建濤的妻子說,“我后來才知道,他一直秉持著‘教書育人’的初心,想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傳播到缺乏教育資源的地區,讓那里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當年9月,在坐了33個小時的火車后,秦建濤來到了哈密市第十一中學。哈密市第十一中學沒有漢族學生,全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學生,學生們的漢語基礎薄弱。在經過一周的培訓后,秦建濤就開始了授課,教授七年級兩個班的數學。“這次教學經歷和幾年前在淅川縣幾乎一樣,都是教授七年級的數學。”秦建濤說,“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更加困難。”
與之前教過的學生不同,這里的學生較為頑皮好動,不能很好地遵守課堂紀律。除此之外,與學生的交流也讓秦建濤頗為頭疼,他在課堂上用漢語向學生們講述數學定理和概念時,他們很難聽懂。無奈之下,秦建濤只好通過畫圖來向學生解釋相關數學知識。為了走進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秦建濤輪流與每位學生談心對話,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漸漸地,秦建濤所教的兩個班級的學生都改掉了之前的不良習氣,舉止文明,談吐有度,課堂紀律大為改觀。
2022年春節過后,秦建濤被同事發現面頰痙攣、臉部肌肉出現不自覺抽搐的癥狀。雖然極度不適,但他依然堅守支教崗位,沒有因此落下一節課,請過一天假。
“如果有可能,我將繼續援疆,至少把這一屆學生送到高中,他們太需要知識文化了。”6月25日,從哈密回到南陽家中的秦建濤開始到醫院做針灸等治療,同時,開始利用空閑時間通過網絡給遠在哈密的孩子們輔導暑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