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能設備為訴訟案件進行風險評估 河南商報記者 劉鴻翔/攝 |
河南商報記者 趙強 孫科
到法院打官司不僅能有智能設備幫忙“寫訴狀”,還能評估案件勝訴把握。12月14日,鄭州市中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鄭州市中院引入“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將信息化手段滲入審判執行各個環節,破解法院案多人少的難題,同時方便當事人和律師訴訟。
人工智能評估案子風險值
昨天,在鄭州市中院訴訟服務中心,“訴訟風險智能評估機”成為當事人圍觀最多的“新事物”。鄭州市中院信息網絡管理處副處長陳含新現場演示一起“模擬版”離婚案件的訴訟風險評估情況。
根據模擬案情,機器最終給出評估結果“無重大風險”,同時給出提醒和建議。這個結果,既可以現場打印出來,也可以掃描二維碼后發到微信上。
陳含新稱,通過大數據分析、法律知識圖譜,智能化幫助當事人評估訴與非訴解決糾紛的差別,引導當事人選擇更合適的糾紛解決辦法;提示當事人根據自己的具體訴求需要準備哪些證據材料,可能遇到哪些風險等。
自助立案節約當事人時間
鄭州市中院訴訟服務大廳,當事人可以免去到窗口排隊等待,在自助立案機上,利用二代身份證讀取,進行基本信息錄入以及訴狀、證據材料掃描等操作。
鄭州市中院新聞發言人、宣教處長、立案一庭庭長郭曉?稱,對于案情較簡單的案件,現場自助立案成功后,當事人會收到短信,如果事后要補充證據材料,可以再單獨聯系法官。整個現場立案過程,10分鐘就能完成。今后還可以掃描材料并通過網絡上傳,這樣就節省了當事人和律師的時間,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當事人少跑腿。
庭審發言可轉化為文字
在軟件方面,鄭州市中院“智慧法院”建設還建立了智能語音庭審系統。陳含新說,針對全市法院的實際庭審應用場景,為有效解決庭審過程中書記員記錄不全、效率不高的問題,鄭州市中院已完成智能語音識別庭審服務建設,實現300個庭審現場同時使用。
“我們引入了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通過語音識別將庭審現場各方發言人的語音實時轉化為文字,形成完整的筆錄,有效提高庭審效率。”陳含新說。
“類案推送”為法官提供參考
鄭州市中院還通過深化司法大數據應用,提高輔助裁判能力。
“通過類案識別技術,智能系統向法官推送全國類似案例的裁判結果,以便讓法官對刑事案件的量刑進行分析。”陳含新稱,此舉既有利于規范法官裁量權的行使,實現同案同判、規范量刑,又能提升類案審判效率,讓法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疑難、復雜案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