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梅見夜宴不只是極致結合視、聽、食、雅,復刻古時風流雅士酒宴上的恣意瀟灑,更是對古典國飲的復興,對東方雅文化的新時代表達。
喚醒東方本源之美 梅見夜宴再現大唐風雅
踏入梅見夜宴之門,感官被即刻調動。印有梅花、鹿以及敦煌飛天云紋蓮花元素的掛簾懸墜而下,燈帆、鼓、布幌皆以唐朝紅為主色調,加上柵欄的墨綠色點綴,濃重的色彩盡顯繁華。
此次梅見夜宴整體空間由“長安十二時辰”視覺團隊打造,從服裝道具禮儀,到整體風格意境,無一不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夜宴現場,仕女身著飄逸襦裙,演繹《夜宴霓裳舞》《敦煌飛天》《夜宴胡璇》《短歌行》
等國風演出,將“唐文化”的意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梅見夜宴也不只是復刻文人雅士酒宴上的恣意瀟灑與高雅風尚的形式,更是聚焦東方千年文化傳統,觸達文化底蘊。夜宴上,《百家講堂》主講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教授于賡哲,從飲酒的產源、器具的講究、酒令的盛行等方面,分享了唐代的飲酒文化,風趣幽默的講解讓嘉賓們意猶未盡。
不僅僅是聆聽,嘉賓在把酒言歡中也切身感受到唐代飲酒文化。梅見借鑒古代酒盞、茶盞元素,打造了全新的梅見酒盞。眾人端盞品酒,“蘸甲”“行禮”,感受中國酒文化里“禮”與“敬”。
在梅見夜宴還原的盛宴里,東方傳統的雅致生活態度,隨著物質生活的豐裕和美學時代的來臨復被拾起,并重新演繹。
以酒為媒 譜寫千年雅宴文化新姿態
梅見夜宴之上,眾人似古人般酌酒,飲人文風雅,微醺止醉。這折射出國人對于“宴”的理解:一種獨具魅力的文化,一種鄭重其事、與眾同樂的生活態度。
中國的宴文化尤為豐富。皇室有御宴,士子中舉有登科宴,武將凱旋有慶功宴,文人閑聚有雅宴,百姓過日子有紅白宴,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有家宴……大到治國之道,小到個人社交;上至天子諸侯,下至販夫走卒,“宴”已經作為國人保留下來的重要儀式,融入生活日常。
而酒,是讓“宴”得以成立的重要媒介。自古以來,國人舉禮必宴,依酒成禮,以酒為樂,酒是筵席的重要內容,宴飲相襯。吟詩對酌、蘸甲敬酒、飲酒行令……這時的酒,是承載著宴的禮儀傳統,是人們交流情感、開展社交的重要紐帶,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在梅見夜宴上,眾人也將詩意、風雅賦予酒中,以酒喻情,以酒達意,現場雅趣十足。那些頻繁出現的禮儀、器具、酒食、場景,也都是從傳統文化里長出來的當代符號,是對古代雅宴的再度演繹與致敬。
近年來,國雅國風浪潮不斷涌現,涉及音樂、美術、家具、服裝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成為一種蔚為壯觀的文化氣候。梅見夜宴從歷史古跡、古典文獻和民俗禮儀中尋找靈感,創造創新表達方式,還原、再現歷史場景,把標志性、符號化、易傳播的內容,作為東方雅文化的新時代表達方向。
以酒為媒,從詩詞歌賦、飲食禮儀等小切口展現傳統文化的大主題,加入趣味科普、游戲互動等環節設置,梅見夜宴打通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年輕態,為大眾營造出具有沉浸感和體驗感的文化氛圍。當這些生活化元素變成對話古今的載體,立體生動的傳統文化與大眾的距離越來越近。
追根溯源 梅見激活東方雅文化基因
梅見以青梅酒為載體,深入中國傳統文化肌理,沿著文化傳承創造的脈絡,勾勒出傳承數千年“宴文化”的現代魅力。本質上,這是梅見基于自身理解,從三個維度對東方雅文化的溯源——
對中國梅酒的復興。近代梅酒雖先盛行于日本,在國內因梅見才得以復興,但從時間跨度上看,中國是青梅之源,其種植歷史超過了7000年,青梅酒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魏晉時期。梅見堅守一顆匠心打造屬于中國人的梅酒,讓人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歷史悠久的青梅飲酒史中的中國色彩。
第二,對中國原生風味的極致探索。風土是風味的來源,為了釀造出獨屬于中國風味的梅酒,梅見嘗試與極富中國文化印記和風土代表的茶、陳皮做風味融合,釀造茶梅酒和陳皮梅酒。有行業專家評價,這是近年來國內新酒飲品類創新中,從產品口感驚艷度到品牌調性融合度,最有代表性的標桿產品之一。
第三,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在視覺設計上,梅見夜宴從場景氛圍、服飾禮儀、飲酒儀軌等細節,嘗試還原唐宋風韻。此外,梅見還充分調用書法、國畫等元素,賦予產品與品牌東方國雅屬性。例如“梅”字取自唐代陸柬之的書法,“見”字則源自元代趙孟頫。近期煥新上市的西嶺梅酒,視覺創意源自清代名畫《十萬圖》冊·萬橫香雪;茶梅酒的瓶身視覺傳達則從宋徽宗的《瑞鶴圖》中獲得靈感。
梅見從品牌、戰略、文化三個緯度,融入現代思想,古今結合詮釋東方“雅”的意境,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成為現代敘事之道的源頭活水。
知所從來,方知所往。
近幾年,隨著國雅之風的掀起,中國傳統文化在結構重組后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這時的傳統文化既沒有束之高閣的疏離,也沒有只可遠觀的拘謹,逐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而梅見對傳統文化的重新演繹,正是將文化精神和當代審美意相結合,滲透到樸素日常里,讓普羅大眾可以時刻享受東方“雅”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思維啟示。(責編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