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在一所初中學校開設了一系列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課程么?這所學校就是位于河南省長垣市的一所初中——長垣市第一初級中學(以下簡稱長垣一中)。在河南省教育廳8月11日發布的文件《關于首批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集團擬認定對象的公示》中,長垣一中赫然在列。
統籌資源,突破辦學瓶頸
“在2017年合作之前,長垣市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北校區)教學樓陳舊,教學設施不齊,學生流失,招生困難,教學質量低,學校在家長們中的口碑差。我們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教學環境改善,在長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翻蓋教學樓,修繕操場,現在學校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垣一中校長蔡瑞昌說。
針對教師隊伍的問題,蔡校長說:“我們派出一個副校長和一個教學主任到北校區主持日常工作,同時對北校區教師進行培訓,此外每年還抽調一個年級的學生到長垣一中上課,起到更好地進行示范引領作用。”在一系列的幫扶下,僅用三年時間,北校區從校風學風到教學成績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贏得了學生家長一致好評,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擇校熱”的問題。
基于長垣一中“七年級打基礎;八年級磨意志;九年級抓沖刺”的辦學理念,在校初三學生搬至北校區,而初一、初二的學生則全部搬至長垣一中本部校區。 “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快樂成長,需要增強少年時期快樂的回憶,不能一味學習,而初三學生因為中考體育考試需要長期在操場活動,這就導致初一初二的學生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鍛煉。”蔡瑞昌說:“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初一初二學生的活動需求也保證了初三學生體育考試的日常訓練,同時初三也有了相對獨立的空間和更好的學習環境。”基于這一系列的措施,長垣一中辦學效果明顯提升,學生成績也大幅提高。
因材施教,“培養未來社會領軍人物”
“課堂模式只是一種生產工具,不能一味地強調模式,關鍵在于植入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更要考慮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怎樣落地實施。針對不同的情況要做到‘因材施教’。”蔡瑞昌介紹到:“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統一教研,統一教學進度和統一評價,安排教師間互相交流學習,同時聘請名師給老師們‘上課’,從而使教學理念得到傳輸,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在學生培養上長垣一中則有著獨特鮮明的理念。蔡瑞昌說:“我們的辦學宗旨是:培養未來社會領軍人物,但不代表著所有人都要成為行業精英,他們只要在自己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就已經是最大的成功了。”
據了解,在初三,該校還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環節,那就是“愿望瓶”,屆時學校會舉辦一個隆重的儀式讓學生將自己的愿望和自己將來想要成為的人寫下來放入瓶中,由學校統一保存。“如果未來你的目標實現了,你就會獲得開啟愿望瓶的資格,反之只有等到60歲和全班同學一起統一開啟,這樣也是對青春時代的一次美好回憶”蔡校長說。
公、民合作辦學,解決城鄉辦學難題
集團化辦學作為一種辦學體制的創新和嘗試,長垣一中教育集團在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合作之間也蹚出了一條新道路。
在教育部修訂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其中第七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不得舉辦或參與舉辦民辦學校”。“我們認真研讀文件,詢問權威人士,發現我們走的路子并無違規行為,各自學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以及師生獨立。”
南洋學校與長垣一中聯手打造了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置換學習。蔡校長介紹道:“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我們的辦學模式得到了極大地推進,我們在南洋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課,例如游泳、推磨以及廚藝課程,每學期分批次安排為期4-6周的勞動教育課,每批12個班。”通過勞動教育,帶動了學生的家務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讓孩子們在勞動與汗水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與此同時,長垣一中對南洋學校的教師培訓,派駐優秀教師進行傳幫帶,依托名校優勢,突出特色辦學理念,從而盤活了瀕臨倒閉的南洋學校。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南洋學校吸引一批生源,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擇校熱”帶來的社會矛盾。
以眾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以眾人之力啟事者,無不成也。“現在我們剛剛邁出了集團化辦學的第一步,未來想要把這盤棋下好,還需要用心探索和縝密的布局安排”蔡瑞昌說。優勢互補,資源互換這是集團化辦學的優勢和特色所在,集團化辦學不僅打破了城鄉間的桎梏,消除了城鄉教育差距,還使得義務教育的優質資源得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