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家住南陽市中心城區文化路長城小區,今年90歲的秦治國正在逐個擦拭自己收藏的酒瓶。自退休以來,不喝酒的秦治國迷上了收藏酒瓶,如今已經收藏了2000余個造型精美、花色各異的酒瓶。不遺余力收集各種各樣的酒瓶,研究酒瓶背后隱藏的文化,欣賞這些酒瓶獨特的造型藝術,秦治國的退休生活因這些精美絕倫的酒瓶而愈加充實恬淡、怡然自得。
“你看,這是我最喜歡的酒瓶系列,我前后收藏了20余個。雖然每個酒瓶的外形都一模一樣,但是上面的圖案卻各有千秋,不一而足。”在秦治國家中的陽臺上,他打開了一個箱子,拿出了自己最為中意的一組酒瓶藏品,“這是由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難能可貴的是,每個瓶子上的圖案都很有特色,有花鳥、有蟲魚、有山水、有人物,把玩這些酒瓶,就像在欣賞一幅幅寫意深刻豐富的中國畫。”
在秦治國的帶領下,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來到客廳,階梯狀的架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酒瓶,有陶瓷的、有紫砂的,有人形的、有葫蘆形的,有扁的、有方的、有圓的。在這些酒瓶中,“四大美女”系列的酒瓶就有4種,“四大名著”系列酒瓶也有3種,還有“福祿壽”系列酒瓶、“三國”系列酒瓶……談起這些飽含中國傳統文化的酒瓶,秦治國總是勁頭十足,舌燦蓮花。
秦治國打開客廳一側兩米高、4米長的儲物柜,里面的酒瓶按照顏色、材質、產地的不同,被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儲物格里。秦治國拿出一只六邊形的酒瓶,對記者說:“你看,這瓶酒的生產時間是1961年,但是瓶底的底款顯示這只瓶子燒制于1951年,中間整整相差了10年,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記者了解到,秦治國收藏酒瓶是一件偶然的事。1999年的一個早晨,秦治國和一位酷愛收藏酒瓶的朋友聊天時,他對收藏酒瓶產生興趣,隨后漸漸迷上了這件事。就這樣,不喜歡喝酒的秦治國跟酒瓶產生了不解之緣,收藏酒瓶的過程極其漫長乏味,但他卻對此樂此不疲。
“從1999年開始,我每天早上都會拿著袋子出門,到市內各個酒店、垃圾回收點尋找酒瓶,每當找到好看別致的酒瓶就如獲至寶。”每當遇到中意的酒瓶,秦治國都會想方設法將其收入囊中。2010年,秦治國去臺灣旅游,在一家商場看到一個紫砂酒瓶,精美的外觀、獨特的外形瞬間吸引了他。他站在這瓶酒前仔細端詳了近一個小時。售貨員告訴他,里面裝的是臺灣產的精品高粱酒,價格為6000新臺幣。猶豫了幾分鐘后,秦治國最終買下了這瓶酒。臨上飛機時,秦治國被攔了下來,因為他所攜帶的酒不能上飛機。無奈之下,他把這瓶酒倒入了下水道,帶著酒瓶匆匆上了飛機。
在秦治國收藏的2000余個酒瓶中,大的有半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酒瓶的“出生日期”貫穿各個時期。“從這些酒瓶的外形、圖案、材質能夠看出時代的變化、技術的進步。”秦治國對記者說,“近幾年來,我收集的酒瓶數量明顯減少,因為之前的品牌酒注重包裝,酒瓶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很多酒瓶本身就是價值不菲的藝術品,而現在很多酒的外包裝逐漸趨向簡單實用、環保簡約,酒瓶也不再采用華麗的外表裝飾和復雜的制作工藝,我很難再找到讓我眼前一亮的酒瓶了。”
如今90歲的秦治國身體硬朗,步伐矯健,每天欣賞收藏的酒瓶成為他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著家中形形色色的酒瓶,他心里滿是充實和愉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和喜悅,也是源自對傳統文化的崇敬。在秦治國眼里,每個酒瓶都蘊含著一段故事,承載了一段記憶,讓他深入其中,咀嚼出別樣的人生況味。
“每天擦著酒瓶,深入研究酒瓶背后的故事背景和文化歷史,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鍛煉,在身體和精神上,我都能從中汲取能量,這樣的生活很好。”秦治國對記者說,“我很幸運,在退休之后找到了酒瓶收藏這樣一個愛好,我的生活因此充實灑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