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入知曉山居,是因為一只貓。
10月末,王屋山紅葉正盛,朋友們計劃去爬山。不巧的是,我們去的那日天色陰冷,還有簌簌山風。大家一商量,改去王屋老街逛一逛。
老街很老,一磚一瓦皆是老物,仄仄小巷委婉曲折。這樣的天氣,穿行于這樣的幽徑,實在有點寂寥。突然,同伴驚喜地叫道:“貓!”小路拐角處,藏著一只腳踩“雪花”的貓。
它朝我們“喵嗚”一聲,沿著石階向上跑,而后輕輕一躍,消失在一戶庭院的門檻后。木門敞開,一串紅彤彤的柿子正好映入眼簾。庭院標牌寫著好聽的名字:知曉山居。
也許是貓咪太可愛,也許是柿子紅太溫暖,大家跟著進了院子。院子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灰瓦青磚,一派疏朗。十幾株果樹隨意長著,樹下躺椅隨處可見。晴日里窩在椅子上曬太陽,饞了摘個果子吃,定是種享受。
主人很熱情,招呼大家進屋坐。這真是一個“治愈系”小天地:壁爐里,木柴噼啪燃燒,煙火氣縈繞鼻尖。一張矮桌上,玉米、紅薯、柿子、瓜子等吃食應有盡有。冬日里全家人圍爐夜話的記憶就這樣被勾起。“雪花”貓湊過來,用它光滑的皮毛蹭著人的腿,像老熟人一樣“喵喵”叫著。主人就坐在桌邊,笑盈盈地泡茶給我們喝。
據說,這里最早是光緒年間的一個私塾,后來做過農民的煙房,還種過大片的果樹。前幾年,濟源文旅集團在保留草木的基礎上,將其復建并出租,才有了現在的知曉山居。
“知,代表知音。曉,代表黎明出發,住宿在知曉。這是朋友相聚的地方,懂得的人都會喜歡這里。”幾杯熱茶下肚,話匣子也打開了。看到我們同行的伙伴喜歡攝影,主人干脆帶我們四處參觀起來。
主屋旁就是廚房。隔著簾子雖看不到里面忙碌的情景,但飯菜的香味讓眾人猜測,掌勺的絕對是位專業廚師。主人一聽笑了:“專業廚師算不上,但我們的廚師大姐也是高手。她最拿手的是山村家常菜,客人評價特別高。”她說,知曉山居的菜品之所以深受喜愛,一是因為食材新鮮,二是因為做法簡單。“我們追尋食物最真實的味道,就像客人回歸真實的自己。”
整個民宿是一個下沉式造型,客房位于主院落下方的四合院,由70年代的老民房改建而成,名字均取自宋代的十二花月令,充滿迷人的詩意。內部設計典雅厚重,真絲貢緞的床品一看就是用心了,讓人安心而宿、舒心而眠。
客房臨著老街,背后即是王屋山。但來到這里的都市人,似乎就是為了“虛度光陰”,他們最常做的,是在屋檐下看書、發呆,最多伸伸懶腰,踩一踩自己的影子。有時,他們也跟著主人做糖果子、圍爐煮茶、聽花道、品茶道,但目光和思緒很快又飄遠了。
知曉沒有別的,有的只是風吹葉搖,云動鳥鳴,花貓捕鼠,魚吐泡泡……鄉村生活,就是這樣安靜又熱騰騰的過著。“其實,什么都不做,神游物外,在風里發呆,也自在。”無疑,主人是理解他們的。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的詩詞,道出了無數都市人對回歸自然的向往。何為自然?或許就是一種簡單樸素的狀態。就如知曉山居,它本身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就足夠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