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實習生 祝鶴

提起燜罐肉,信陽人應該都不會陌生。在許多老信陽人的記憶里,燜罐肉是重大宴席和年節(jié)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
今年60歲的張廣軍也是和燜罐肉結緣頗深的老信陽人,不僅會做會吃,他還是信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燜罐肉制作技藝傳承人,燜罐肉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有著傳承帶來的深遠意義。

廚師世家走出來的非遺傳承人
張廣軍生在一個"廚師世家",三代人都勞作在廚房里,耳濡目染下,他在餐飲業(yè)一做就是40多年。
上世紀90年代,他開辦廚師學校,從學校里走出三四千名廚師。1996年,他牽頭成立了信陽市餐飲文化協(xié)會,并被推選為第一屆會長,在該協(xié)會的組織下,信陽市第一屆烹飪大賽也在同一年舉行。
為精進廚藝,他曾拜國寶級中國烹飪大師禹建海為師,習得百味,他最難以忘懷的味道,還是信陽的傳統(tǒng)菜——燜罐肉。
把燜罐肉從"地下"送到大小餐館里
據(jù)傳,信陽燜罐肉制作起源于明末清初,民間傳說,舊時百姓家里有了肉舍不得吃,就煉出油,把肉封在里面,這樣來年還能再吃,燜罐肉由此而來。

在上世紀90年代,信陽市雖然許多人家會做燜罐肉,但不成系統(tǒng),更沒有端上餐館,賣出名聲。張廣軍說,他那時就下定決心,要做第一個把信陽燜罐肉制作技藝及其文化挖掘、整理出來的人。
1996年,借著信陽市餐飲文化協(xié)會的影響力,他將燜罐肉逐漸推進餐館、賓館,到了2019年前后,燜罐肉在全市的餐館幾乎都有售,"信陽燜罐肉"才真正普及開來。
"燜罐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容易壞,可以放很久,口感上Q彈咸香。"張廣軍說,燜罐肉的古法制作技藝,要將腌制過、煉過油的肉泡在油里,封壇藏于地下,地下溫度較地上低,能更好地保存,待腌制3個月后,挖出啟壇,即可加工成一道肥而不膩的佳肴。
為了讓食客便于攜帶、更好地推廣燜罐肉,張廣軍想了很多法子,他創(chuàng)新了真空包裝,還有別出心裁的青花瓷、陶罐、鐵桶等禮品包裝,讓燜罐肉從"地下"登上了禮送親朋的場合。


在菜肴制作上,張廣軍也"玩"出了花樣。他創(chuàng)新了許多系列菜品,燜罐肉烤魚、燜罐肉夾饃、燜罐肉胡辣湯等等,為了打開人們對燜罐肉只在"宴席上"出現(xiàn)的觀念,他把燜罐肉往快餐、小吃的思路上演變,推出了燜罐肉泡飯,以"沙縣小吃"的經(jīng)營模式,讓這道傳統(tǒng)的信陽菜獲得更多人的青睞。
免費收徒只因傳承"傳"字當頭
在張廣軍的工作室里,有一間不大的廚房,他常常在這里教徒弟制作燜罐肉。張廣軍教徒弟,從來不收一分錢,"我都60了,手藝不傳下去,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呢,非遺傳承‘傳’字當頭,要教他們怎么做菜、怎么做人,一代一代傳下去。"

數(shù)十年間,從張廣軍收過上百個徒弟,手把手教他們燜罐肉的古法制作技藝,他說,不按古法來,味道上就會有差別。來拜師的人很多,張廣軍挑選徒弟只有3點要求,要孝順、熱愛祖國、熱愛烹飪。
除了收徒,他還常常去鄉(xiāng)鎮(zhèn)講課,同樣是免費,現(xiàn)場實操教學,讓古法的燜罐肉制作技藝越傳越廣。
"我現(xiàn)在在整理《燜罐肉宴》,準備出一本書,包含18種系列菜品的制作。"張廣軍說,燜罐肉是有歷史故事的信陽名菜,技藝要堅守、菜式要創(chuàng)新,所謂傳承,就是要用味道、用文字記載,把它留在每一代人的技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