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亮嫻熟地將糖塊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用小湯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忽高忽低、飛絲走線,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花鳥蟲魚”“十二生肖”等各種造型的糖畫躍然眼前。
很難想象這些生動傳神的糖畫都出自一個患有聾啞障礙的少年之手。王旭亮出生在洛陽市汝陽縣蔡店鄉孟腦村,1歲時因病完全喪失了聽力,也無法去普通學校正常學習,現在是特殊教育學校7年級的學生。
“勺子就是我的耳朵和嘴巴,我做的糖畫會說話。”王旭亮打著手語說。因為聾啞障礙,語言交流不暢,無法適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無法融入社會,他一度陷入焦慮和彷徨。
三年前,偶然的一次機會,通過親戚介紹,王旭亮在母親的陪同下前往成都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活技藝。而經過制作后栩栩如生的糖畫形象,引起了王旭亮的興致,隨即拜師成都糖畫傳人唐小杰,開始學習制作糖畫。
“我當時確實心里沒個底兒,這學藝講究眼耳口鼻心都要專注一處,不能說話確實交流困難。”王旭亮看出了母親心的擔心,他堅定地看著母親,打著手語寬慰她:“無法說話是有很多不便,但學習反而更專注認真,更容易學成出師。”
完全沒有美術基礎的王旭亮,除了面對復雜、晦澀的制糖工藝外,還存在諸多繪畫步驟無法交流的障礙。寫字講解交流,畫圖表達,打手語比劃……不能交流就自己想辦法溝通。他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達十多個小時,幾乎沒給自己放過假。但付出總有收獲、堅持就有回報,王旭亮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
“旭亮技藝嫻熟,糖畫栩栩如生。我們這些鄰居也沾了光,時不時地吃糖畫,我們都是他的常客。”鄰居指著糖畫,對著王旭亮豎起大拇指,評價他是“了不起的少年”“生活的強者”。
從聾啞人到糖畫師傅,王旭亮的“逆襲”值得點贊。正是這樣一位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藝術知識的學生,憑借堅持和耐力成功習得糖畫,利用寒暑假、節假日在王城公園擺攤賣糖畫,每次出攤都有可喜的收入。
三年間,王旭亮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好手藝讓他贏得了顧客,也贏得了尊重,常有年齡相仿的聽力殘障人士上門拜師學藝。
不會認字的聾啞學徒,王旭亮就畫圖傳授;識字的學徒,他就寫字講解交流;對上過特殊學校會手語的學徒,他們就打手語比劃。王旭亮打著手語說:“他們都跟我一樣,身體上有些缺陷。但只要有一門謀生的手藝,就能夠自食其力,在社會上立足,只要他們肯學,我就傾囊相授。”
“我始終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靠自己雙手獲得報酬最光榮。”金燦燦的陽光透過玻璃傾瀉在房間里,王旭亮看著自己的糖畫,目光堅定。
(張傲 王雨 張靜雅 張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