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可是莊上的名人,他的好德行影響教育了一村人。”南陽市南召縣皇后鄉王村村黨支部書記李來華,提起村民王炳獻那是稱贊有加。
李來華口中的“王老”,就是南召縣皇后鄉王村村河西組王炳獻,是2021年“河南省鄉村光榮榜好丈夫”入選人物。
王炳獻生于1948年8月,是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普通農民,他用22年的堅持和執著書寫了人間最美的真情,用樸實無華的盡心守護譜寫了一曲愛的贊歌。二十多年來,他一心照顧身患重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不離不棄,悉心照料,雖然累彎了腰,煎熬了心智,但他無怨無悔,始終如一,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丈夫”二字的內涵。
突發疾病 肩擔重任
1971年,23歲的王炳獻與同鄉姑娘李德榮喜結連理。婚后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妻子勤勞賢惠,丈夫吃苦耐勞,小日子雖說不算富裕,但在那個年代也說得過去。他們有兩女一子,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和睦而平靜地生活著。丈夫負責種地賺錢,妻子在家料理家務,細心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幸福生活的愿景越來越近。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99年2月21日晚,李德榮正在屋內看電視,突然倒地昏迷不醒。王炳獻趕緊想辦法將妻子送往就近的紅陽廠職工醫院。李德榮被診斷為腦出血,在醫院一住就是20多天。住院期間,王炳獻不眠不休,一直守護在妻子身邊。經過治療,妻子保住了性命,但由于出血過多,腦部受損,出院回家后,一直處于半昏迷狀態。由于兩個女兒已經外嫁,兒子在外省打工,照顧妻子的重擔就壓在了王炳獻的肩上。
精心照顧 患難真愛
為了讓妻子能夠站起來、走起來,王炳獻四處尋醫問藥,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日子過得相當艱難,也會偶爾躲起來默默流淚。生活本就不容易,王炳獻告訴自己,為了年邁的父親和生病的妻子,不能服輸、不能低頭,他勇敢面對生活。
在李德榮出院后,王炳獻對妻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變著法給妻子補充營養,還堅持每天為妻子換衣服、擦洗身子,每次大小便之后都會及時清洗。妻子晚上有時還會鬧騰不睡覺,他從來都是耐心地哄著她,妻子睡著后他才能睡覺。最辛苦的是農忙時節,白天忙完地里活,他顧不上累,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得照顧好妻子,為她端屎端尿、燒水做飯、按摩肢體。“你何苦啊,你這樣做沒有用的,她好不了了。”村里有的鄉親們看王炳獻照顧妻子很辛苦,心疼他就會勸他。他永遠堅定地說:“只要她還有一口氣,我就必須讓她活得舒舒服服地,照顧好她是我做丈夫的責任。”
不離不棄 堅守初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的中藥調理,李德榮終于恢復了語言能力,在旁人的攙扶下可以下地行走,妻子每一點點向好的變化都讓王炳獻欣喜不已。
2003年5月的一天,李德榮正在院內坐著,又一次歪倒在地,病情再一次加重,導致偏癱,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此后的18年間,王炳獻始終沒有放棄,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守護著臥床不起的妻子。這期間,王炳獻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和煎熬,頭發白了、耳也聾了、腰也彎了。但他仍坦然而淡定地面對這一切,每天照顧妻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王炳獻的言傳身教下,兒女們也很懂事,想方設法減輕父親的負擔,一回家就幫爸爸照顧媽媽,給媽媽做按摩、洗衣服。
2020年8月7日下午4點多,王炳獻從菜園地回家,發現妻子緊咬牙齒、口吐白沫,他電話咨詢村醫后趕緊把妻子送往紅陽廠職工醫院,做完CT后,連病房都未進,直接送往南陽市中心醫院搶救,住了半月的院,但因為李德榮病情嚴重一直沒有好轉,處于昏迷狀態,全靠輸液和胃管喂食維持生命,王炳獻陪護在側,時刻不離。2020年8月21日,出院回家的李德榮當天病逝,王炳獻心如刀絞、淚流滿面。
直到今天,每每提起妻子,王炳獻還是會忍不住紅了眼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追求的愛情理想,就這樣在一位普通農民身上完美地呈現著,不論疾病還是苦難,不離不棄,相伴相守,沒有風花雪月,卻是人世間至情至愛。
王炳獻的事跡也激勵著鄉里鄉親,村里人以他為榜樣,為他二十幾年如一日照顧患病妻子表示贊許。皇后鄉王村也一致保持著文明、向善、向上的優良傳統美德。近年來,南召縣皇后鄉王村村黨支部,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扎實深入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鄉村光榮榜”等一系列評選活動,在廣大群眾中掀起了學先進、比先進、當先進的熱潮,培植了精神文明建設“沃土”,先后有5名村民入選縣級以上“鄉村光榮榜”、有35戶被評為鄉級及以上“文明家庭”、有126戶被評為六星級以上“星級文明戶”。現如今,村內文明新風蔚然盛行,文明之花處處綻放,人人思進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