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健康生活理念,促進健康中國建設。5月12日,由新華通訊社指導的2023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浙江德清舉辦。會上,上海中醫藥大學急危重癥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方邦江教授作了“中醫藥防治病毒傳染性公共衛生事件啟示 ”的主題報告。方邦江教授指出,中醫藥是應對突發、新發病毒類傳染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利器”,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我國重大疫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貢獻。

上海中醫藥大學急危重癥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方邦江教授作主題報告
中醫藥防治疫病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 作出 重要貢獻
中醫將具有強烈傳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急性傳染病統稱為疫病。疫病在我國自古有之,并且古人對疫病的認知很“超前”,方邦江教授指出,上個世紀70年代在河南安陽發現的甲骨文已有關于疫病的記載,距今將近三千年歷史;兩千多年前,古人已發現預防疫病需要把嘴巴、鼻子捂好,即現在的佩戴口罩。
《中國疫病史鑒》統計顯示,從西漢到清末,我國至少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古人運用中醫中藥一次又一次戰勝疫病。近年來,在幾次重大的疫情救治工作中,比如非典、甲流、新冠疫情,中醫藥深度參與疫情防控,同樣發揮重大作用。
中醫藥應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價值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連花清瘟治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循證醫學研究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藥連花清瘟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在國際期刊《植物醫學》(Phytomedicine)發表。
中醫藥應對病毒傳染性疾病具有整體治療優勢
方邦江教授指出,中醫學是平衡醫學,它不是對抗醫學,不是以殺滅細菌、病毒為前提的,而是用藥物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平衡的目的是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祛除的只是疾病,保護的卻是人體。正如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曾提到的:防治流感是中醫的強項,不怕病毒如何變,都跳不出中醫之手心。“非典”與“甲流”中醫藥之療效足以為證。
所以,中醫藥防疫抗疫的手段并不只是直接去對抗病毒,而是遵從祛邪扶正的“整體治療”原則。因而,對于新發病毒傳染性疾病,面對突然出現的未知病毒,在西醫缺乏特效藥物的情況下,中醫能以不變應萬變,通過辨證來處方用藥,并且效果顯著。以多次在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連花清瘟為例,其組方祛邪與扶正兼顧,綜合發揮整體治療的作用優勢,因此,連花清瘟對流感、新冠感染等疫毒導致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方邦江教授表示,防治病毒性傳染病,一定要用好中醫藥利器,建議將抗病毒類的有效中藥作為國家的重要抗疫物資進行儲備,這對維護人民健康與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