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紛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更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南陽市宛城區人民法院主動融入區域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緊緊依靠黨委領導、爭取政府支持,創新實踐“網格化+數字化+要素化”多元解紛模式,力求高效、便捷、規范、公平、公開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自2022年以來,宛城法院通過訴前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人民調解等多元解紛機制,共減少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2000余件,助力訴訟案件平均審理天數降低到37.22天,同比下降8.08天。截至目前,宛城法院的在線音視頻調解占比72.57%,訴調分流占比59.02%,調解成功率76.12%,三項核心訴調質效指標的綜合排名,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以“網格化”聚合各方參與。將多元解紛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網格。與轄區內鄉鎮司法所、行政村的村委會簽訂了調解聯絡責任書,以司法所人民調解員和村委民調員為工作主體,建立起街道社區、鄉鎮村組全覆蓋的多元民調網絡。同時借助“網格化”聚合社會力量。與司法局聯合遴選特邀調解員,明確準入標準,遴選出公證處、婦聯、工會、工商聯等12家行業機構工作人員和具有較高威望、善于調處民間矛盾糾紛的社會人士等123名特邀調解員入駐多元解紛中心。創建“中國好人”呂瑋調解工作室、“宛都公證處”調解工作室等品牌調解工作室,通過釋放品牌效應,擴大多元解紛的社會影響力。
以“數字化”支撐線上流程。自主研發“司法輔助事務管理系統”軟件,內置“在線多元解紛”模塊,依托軟件管理系統建立起扁平化的數字化工作管理平臺。實現業務全程在線流轉,所有進入多元解紛模塊的案件均實現線上一鍵發起任務,數據推送到平臺后,按照集約化管理算法分派至調解員處,調解任務完成后反饋至任務發起處審核結束,工單全流程線上管理、辦理,全流程數據自動留痕。每案在立案源頭生成一個卷宗管理二維碼,實行“一碼通”卷宗管理,電子卷宗數據全流程、全體系共享,實現集約化分流辦理。
以“要素化”規范工作運行。對工作流程進行規范,制定了《訴前調解工作流程》、《訴前調解工作考核辦法》等工作規范和管理制度,規定平臺全流程管理規范和各細分節點技術標準。將量化績效考核數學模型嵌入調解模塊中,創建數字化管理體系,以“效率、規范、質量、協同”四項管理要素設定考核指標,從電子卷宗、節點數據、服務質量評價等數據庫中抓取相關考核指標,細化為平均調解用時、調解任務完成率、調解成功率、調解逾期率、在線音視頻調解率、調解合格率等指標,作為平臺的管理抓手和考核指標中,每月考核、年終總評,初步實現“案件(糾紛)全生命管理周期”量化管理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