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賀歲檔影片中,陳凱歌執(zhí)導的《妖貓傳》是較為獨特的一部。表面上看,影片講的是黃軒飾演的白居易與染谷將太飾演的空海一同探究“妖貓殺人案”的懸疑故事,但故事真正的內(nèi)核實則為活在眾人回憶里的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影片以楊玉環(huán)的生與死為線索,在向觀眾講述唐朝開元盛世盛極而衰的歷史的同時,也深切地惋惜楊玉環(huán)從“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悲劇命運。
在第五代導演的“三叉戟”中,相比馮小剛和張藝謀,陳凱歌是最懂女人的一位,他所導演拍攝的影片質(zhì)量或許參差不齊,口碑時常毀譽參半,但塑造出的女性角色總有動人之處。
乍一看,本片似乎是一個“人人都愛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唐玄宗李隆基愛她,遣唐使阿部愛她,安祿山愛她,幻術師白龍愛她,甚至在她死去30余年后,白居易也對她念念不忘,想要為她寫《長恨歌》,讓她“再活一回”。
但影片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huán),卻始終以憂傷的面目示人,因為在她短暫的一生里,她一直沒能得到圓滿的愛情。
李隆基愛的是她所代表的國家強盛和皇權尊嚴,她可以被拿來展示,可以供他人垂涎,但永遠都只是皇帝的所有物;阿部愛的是她所象征的唐朝社會的開放與包容;安祿山愛的是伴隨著征服這個國家而來的征服她的滿足;白龍愛的是她母親一樣的溫柔和關懷,以及由同病相憐而生出的惺惺相惜。
至于白居易的深情更是再明顯不過了,他的房間里貼滿了貴妃的畫像,但言談間流露出的卻是對已逝的黃金時代的懷念,他所渴望的不過是能在那個盛世中活上一次,盛世中的美人是誰都無所謂。
每一個聲稱愛她的人,都是在將她抽象化成一個符號,將她剝離了血肉變成一個形而上的象征。盛世時她是為人憧憬的圖騰,亂世時又被污名化為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自始至終,見證了她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自由意志和情感的人,且活得孤獨、死得凄慘的,只有那只黑貓而已,這也是為何白龍在附身黑貓、繼承了貓的記憶后會陷入為她復仇的瘋狂。
縱使本片的敘事節(jié)奏被奇觀化的特效場景沖淡,顯得并不足夠優(yōu)秀,但細細品味其中一些頗有深意的鏡頭,依然令人動容——楊玉環(huán)笑意盈盈地去感謝李白,為自己寫了如此優(yōu)秀的《清平調(diào)》,卻得知那不過是一首命題作文,根本不是為自己而寫,她匆匆離去,失望之情溢滿了她黯淡的眼睛;唐玄宗在宴會上散發(fā)擊鼓迎接安祿山,楊玉環(huán)背對著他們,絕望與哀傷如潮水般洶涌,因為她已經(jīng)預見到自己的未來,江山也好,美人也罷,在這場博弈中,都只是戰(zhàn)利品;臨死前的她看著滿屋愛她的人,懷揣著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希望,做出沒有選擇的選擇……
平心而論,《妖貓傳》雖然難以比肩巔峰時期的《霸王別姬》,但比起空有特效卻言之無物的《無極》,已經(jīng)使陳凱歌回到了一個優(yōu)秀導演應有的水準,數(shù)字特效的運用雖有喧賓奪主之嫌,但總體來講都融入了劇情敘事之中。陳凱歌野心勃勃地試圖去重新闡釋那段流傳千古的歷史:楊玉環(huán)的一生被符號化、被物化、被人冠以“紅顏禍水”的罵名、被指責為唐朝走向沒落的罪人,但她實際上不過是一個活生生的、連自己的命運都無 法掌握的平凡人。
來源:河南日報 吳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