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張治中 見習記者 周美嬌 通訊員 王南
“咱們的蔬菜批發市場專門收購,供不應求,有多少賣多少。”7月17日,在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竹園莊村蔬菜大棚里,村民們正在忙著收獲新一茬的奶白菜。看著一筐筐碼得整整齊齊的蔬菜過秤裝車,大棚老板王運東不禁喜上眉梢。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近年來,宛城區充分發揮土地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堅持規模化發展,繼續提高農產品品質,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在宛城區溧河鄉,從2020年起,當地開始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先后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98萬元,在竹園莊、陳官營、十里鋪、袁老家等村謀劃實施蔬菜大棚項目。如今,僅竹園莊一個村就建成100個標準化蔬菜大棚,以種植奶白菜、空心菜、辣椒、豆角、西瓜、苦瓜、甜瓜等品種為主,每棚每年可實現1萬元以上收益。
除了蔬菜大棚,在宛城區黃臺崗鎮,萬畝紅香芋眼下也是長勢喜人。2006年,當地政府通過市場考察,結合黑土地的土質特點,從外地引進紅香芋品種,該品種產量高,品質好,每年未成熟就被全部預訂出去。與此同時,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村民們又將土豆與紅香芋進行套種,經濟效益更是翻了一番,每畝地的純收入超過了15000元。通過特色農業產業帶動作用,村民們除了種地的收益,農忙時節還能做些零工,掙取了另一份收入。
除了特色農業產業之外,當地還通過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雖然已接近正午時分,但在宛城區紅泥灣鎮的南陽宛禾香食品有限公司,仍是一派火熱的生產景象。工人們正忙著給米線稱重、打包,搬運師傅將一箱箱“宛禾”米線裝上貨車,發往全國各地。
南陽米線在本地認可度很高,但以前只局限于現煮堂食的形式。2020年起,已經營了20多家傳統米線店的范祥,與兩位合伙人成立了宛禾香食品,推出包裝型方便米線并主攻電商銷售,開辟出了一條“新賽道”。到去年年底,這個新生品牌已經躋身淘寶等平臺的米線米粉類十大品牌榜,線上銷售額超億元,帶動周邊群眾400余人實現就業。
范祥介紹,公司與紅泥灣鎮龐莊村黨支部采取“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建立“雙綁”機制,即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村黨支部依托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將農民土地經營權流轉到村級合作社進行統一托管經營,村級合作社又與公司簽訂小辣椒、花生、芝麻等農產品訂單,發展訂單農業,收購價格略高于市場價,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村集體通過托管經營也增加了收入。同時村集體通過出租公司廠房和冷庫等方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7萬余元。
近年來,宛城區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發展新路徑,以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為重要抓手,著力構建農業品牌賦能與推廣新機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當地已先后創建“三色鴿牛奶”“界中米醋”“吉祥結糧油”“宛禾麻醬米線”“孟大山葡萄”“孟大山火龍果”“徐淯”黃金梨等省市知名品牌,通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走上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新型產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