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冬以來最強寒潮來襲,我國華北、黃淮等地迎來大范圍雨雪天氣,局地最低氣溫達到歷史同期極值,但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張秀屯鎮屯河頭村卻是一片暖意融融。提及今年的冬季供暖,村民呂桂臺格外稱贊:“今年天冷我也不擔心了,天然氣安全便利還沒有異味,能讓屋里達到十七八攝氏度,現在咱農村人也過上了燒飯取暖全用氣的城里人生活!”


▲近日,保定市唐縣中燃巡檢人員冒著風雪檢查燃氣管網設施
為踐行社會責任,助力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我國大型的跨區域綜合能源供應及服務企業,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燃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2017年起全面進入河北、河南、陜西、山東、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地,大干快上、全力以赴推進“煤改氣”清潔取暖改造工作。6年來,該公司在上述地區實施煤改氣項目237個、接駁用戶758萬戶、投運燃氣管線超18萬公里,讓北方地區超過3000萬農村居民提前5-10年用上了管道天然氣,在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及鄉村振興進程中貢獻了“中燃擔當”。
助力國家減碳超2.8億噸
老百姓冬季取暖不再“煙熏火燎”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痼疾,是各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切膚之痛”。2013年1月,北京發生了持續性、大范圍、高濃度的重度空氣污染,PM2.5濃度一度接近160微克,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然而截至去年,北京的PM2.5濃度已降到30微克,重污染天數由原來的58天下降至現在的2到3天,“北京藍”已然成為常態,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北京奇跡”向世界各國進行推薦。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黨中 央、國務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煤改氣功不可沒。1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由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日前印發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國發[2023]24號(下稱《行動計劃》)有關情況,總結我國過去十年的大氣污染防治經驗及成果。
劉炳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013年的近1700億m³,到2020年翻了一番。“新增的天然氣主要用于城鎮居民消費和煤改氣,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措施。八年來,我們集中資源、集中力量,主要治理分散的煤炭和效率比較低下的煤炭,像鍋爐、工業窯爐等,全國燃煤鍋爐和窯爐減少了40多萬臺,2500萬戶農村居民的用能結構得到改變,老百姓也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用能方式,這八年減少了煤炭消費量約5億噸,二氧化碳10億噸。”

▲中國燃氣農村煤改氣工程施工現場
在上述這份卓越的減排成績單背后,中國燃氣作出了突出貢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是中國燃氣過去6年布局煤改氣項目的“主戰場”。據中國燃氣未來研究院院長熊偉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累計為北方地區農村居民提供了超過88.5億m³的天然氣用于冬季取暖。與此同時,從2018年至2023年3月,該公司通過開展天然氣業務,已幫助國家實現二氧化碳減排超過2.8億噸、二氧化硫減排約193萬噸、氮氧化物減排約102萬噸、一氧化碳減排約209萬噸、固體顆粒物減排約3362萬噸。其中,二氧化碳減排量相當于為地球種植1.53億棵樹。由此可見,加快散煤治理,推進煤改氣清潔取暖改造工作,能夠有效解決北方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降低北方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
農村煤改氣既暖了住房 更暖了心房
“既要室內溫暖,又要窗外藍天。”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大規模應用,不僅有效減少了燃煤煙塵排放對空氣的污染,更讓干凈、整潔的室內環境及鄉村面貌隨溫暖一同成為常態。
以邯鄲市廣平縣南陽堡鎮西胡堡村為例,十年前,該村每戶農民平均每年要燒掉2噸左右的原煤和不少柴捆,這類傳統取暖方式不僅極不安全便利,還會導致煤灰柴灰四處散落,把家里村里搞得烏煙瘴氣。自中國燃氣2019年進駐當地推進煤改氣以來,如今再走進西胡堡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過去刺鼻的煤煙味、臟亂差的燃煤鍋爐房,村民冬日買煤、運煤、攏火、倒爐灰的場景早已蕩然無存。
“煤改氣不僅暖了家家戶戶的住房,更暖了老百姓的心房。”記者走進西胡堡村村民張莎莎家中,發現每間臥室都根據不同需求配置了暖氣片等采暖裝置,加裝了操作便捷的壁掛爐及燃氣灶具的廚房也布局得井井有條,完全可以媲美城里的住宅。“以前燒煤取暖煙熏火燎,運煤倒灰又臟又累,做飯還要額外使用150元一罐的瓶裝液化氣,一年用掉十罐八罐是常態。現在多簡單,按個按鈕就能恒溫取暖,24小時有熱水,做飯比用瓶裝液化氣還便宜”,張莎莎說道。

▲中國燃氣深入農村為用戶提供清潔能源服務
除此之外,由于沒有了隨處堆放的煤炭柴草和亂倒的爐灰,讓低層空氣質量得到根本改善,繼而大大減少了北方地區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今年11月發布了《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2023年)》。《報告》顯示,由于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2015至2020年間避免了約28.24萬人的過早死亡。其中,華北地區由于煤改氣等煤炭替代行動,避免了家庭方面2.89萬人的過早死亡,在各部分中貢獻最大。由此可見,推進農村能源結構變革,贏得的不僅是碧水藍天,還有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從“2+26”到“2+36”城市
煤改氣攻堅步履不停、力度不減
據了解,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煤源性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劉炳江指出,我國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重污染仍多發頻發、產業結構偏重化工、能源結構偏煤炭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如今,隨著《行動計劃》的印發,標志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了新階段。作為國家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大氣十條”,《行動計劃》體現出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持續重視。比如,重點防治區域所涉及的城市范圍與此前相比有所調整。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原來的“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明確目標至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
為達到上述目標,《行動計劃》提出9項重點工作任務,并分列36小項任務。其中,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積極開展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實施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5項任務。這意味著,6年后的今天,中國燃氣的煤改氣攻堅之路仍將繼續。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濱海鎮申立村新貌
加快天然氣推廣應用,把管網鋪設到千家萬戶,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助力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這既是目標,更是職責使命。“我們正在努力改變農村居民幾千年來的傳統用能習慣,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著眼于藍天白云,思慮于百姓幸福,分憂于鄉村振興,中國燃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國燃氣董事會主席、總裁劉明輝說道。


▲近日,保定市唐縣中燃巡檢人員冒著風雪檢查燃氣管網設施
為踐行社會責任,助力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我國大型的跨區域綜合能源供應及服務企業,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燃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2017年起全面進入河北、河南、陜西、山東、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地,大干快上、全力以赴推進“煤改氣”清潔取暖改造工作。6年來,該公司在上述地區實施煤改氣項目237個、接駁用戶758萬戶、投運燃氣管線超18萬公里,讓北方地區超過3000萬農村居民提前5-10年用上了管道天然氣,在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及鄉村振興進程中貢獻了“中燃擔當”。
助力國家減碳超2.8億噸
老百姓冬季取暖不再“煙熏火燎”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痼疾,是各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切膚之痛”。2013年1月,北京發生了持續性、大范圍、高濃度的重度空氣污染,PM2.5濃度一度接近160微克,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然而截至去年,北京的PM2.5濃度已降到30微克,重污染天數由原來的58天下降至現在的2到3天,“北京藍”已然成為常態,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北京奇跡”向世界各國進行推薦。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黨中 央、國務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煤改氣功不可沒。1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由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日前印發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國發[2023]24號(下稱《行動計劃》)有關情況,總結我國過去十年的大氣污染防治經驗及成果。
劉炳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013年的近1700億m³,到2020年翻了一番。“新增的天然氣主要用于城鎮居民消費和煤改氣,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措施。八年來,我們集中資源、集中力量,主要治理分散的煤炭和效率比較低下的煤炭,像鍋爐、工業窯爐等,全國燃煤鍋爐和窯爐減少了40多萬臺,2500萬戶農村居民的用能結構得到改變,老百姓也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用能方式,這八年減少了煤炭消費量約5億噸,二氧化碳10億噸。”

▲中國燃氣農村煤改氣工程施工現場
在上述這份卓越的減排成績單背后,中國燃氣作出了突出貢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是中國燃氣過去6年布局煤改氣項目的“主戰場”。據中國燃氣未來研究院院長熊偉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累計為北方地區農村居民提供了超過88.5億m³的天然氣用于冬季取暖。與此同時,從2018年至2023年3月,該公司通過開展天然氣業務,已幫助國家實現二氧化碳減排超過2.8億噸、二氧化硫減排約193萬噸、氮氧化物減排約102萬噸、一氧化碳減排約209萬噸、固體顆粒物減排約3362萬噸。其中,二氧化碳減排量相當于為地球種植1.53億棵樹。由此可見,加快散煤治理,推進煤改氣清潔取暖改造工作,能夠有效解決北方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降低北方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
農村煤改氣既暖了住房 更暖了心房
“既要室內溫暖,又要窗外藍天。”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大規模應用,不僅有效減少了燃煤煙塵排放對空氣的污染,更讓干凈、整潔的室內環境及鄉村面貌隨溫暖一同成為常態。
以邯鄲市廣平縣南陽堡鎮西胡堡村為例,十年前,該村每戶農民平均每年要燒掉2噸左右的原煤和不少柴捆,這類傳統取暖方式不僅極不安全便利,還會導致煤灰柴灰四處散落,把家里村里搞得烏煙瘴氣。自中國燃氣2019年進駐當地推進煤改氣以來,如今再走進西胡堡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過去刺鼻的煤煙味、臟亂差的燃煤鍋爐房,村民冬日買煤、運煤、攏火、倒爐灰的場景早已蕩然無存。
“煤改氣不僅暖了家家戶戶的住房,更暖了老百姓的心房。”記者走進西胡堡村村民張莎莎家中,發現每間臥室都根據不同需求配置了暖氣片等采暖裝置,加裝了操作便捷的壁掛爐及燃氣灶具的廚房也布局得井井有條,完全可以媲美城里的住宅。“以前燒煤取暖煙熏火燎,運煤倒灰又臟又累,做飯還要額外使用150元一罐的瓶裝液化氣,一年用掉十罐八罐是常態。現在多簡單,按個按鈕就能恒溫取暖,24小時有熱水,做飯比用瓶裝液化氣還便宜”,張莎莎說道。

▲中國燃氣深入農村為用戶提供清潔能源服務
除此之外,由于沒有了隨處堆放的煤炭柴草和亂倒的爐灰,讓低層空氣質量得到根本改善,繼而大大減少了北方地區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今年11月發布了《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2023年)》。《報告》顯示,由于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2015至2020年間避免了約28.24萬人的過早死亡。其中,華北地區由于煤改氣等煤炭替代行動,避免了家庭方面2.89萬人的過早死亡,在各部分中貢獻最大。由此可見,推進農村能源結構變革,贏得的不僅是碧水藍天,還有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從“2+26”到“2+36”城市
煤改氣攻堅步履不停、力度不減
據了解,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煤源性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劉炳江指出,我國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重污染仍多發頻發、產業結構偏重化工、能源結構偏煤炭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如今,隨著《行動計劃》的印發,標志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了新階段。作為國家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大氣十條”,《行動計劃》體現出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持續重視。比如,重點防治區域所涉及的城市范圍與此前相比有所調整。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原來的“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明確目標至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
為達到上述目標,《行動計劃》提出9項重點工作任務,并分列36小項任務。其中,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積極開展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實施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5項任務。這意味著,6年后的今天,中國燃氣的煤改氣攻堅之路仍將繼續。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濱海鎮申立村新貌
加快天然氣推廣應用,把管網鋪設到千家萬戶,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助力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這既是目標,更是職責使命。“我們正在努力改變農村居民幾千年來的傳統用能習慣,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著眼于藍天白云,思慮于百姓幸福,分憂于鄉村振興,中國燃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國燃氣董事會主席、總裁劉明輝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