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阿里巴巴發布的打假年報顯示:2017年,24萬個淘寶疑似侵權店鋪被關閉;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鏈接中,97%一上線即被秒殺;在與阿里合作權利人數目增長17%的背景下,整體知識產權投訴量下降42%;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見1月11日《成都商報》)
馬云曾呼吁“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阿里巴巴的這份打假年報,展示著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整個國家打假成績單的一部分。只是,“天下無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假貨的懲戒力度嚴重不夠。大數據只能發現假貨,無法有效打擊假貨,據說制假售假線索提交地方執法部門后,能破案的僅十分之一,破案后被判的不到百分之一,判的也大多都是緩刑。可見,電商平臺與執法部門的無縫對接強強聯手,是打擊假貨最關鍵的力量。阿里巴巴與全國20余家各級工商、質檢、食藥監及公安等執法機關簽署了共治協議,企業有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政府部門有調查執法的權力,這樣的政企互動,才能讓大數據打假與執法打假有機結合,對假冒偽劣形成強大的威懾力。
企業曬出打假年報,向社會公開了打假成績,也向全社會公開了自己的打假承諾。打假,關鍵在于真打。電商平臺公開打假年報,應該成為一種硬性要求,大家互相比拼,拿數據說話。各地相關執法部門,同樣該有一份打假年報,具體做了些什么,又做成了什么,都該拿出來曬一曬。這樣,才能對負有打假責任的執法部門和平臺企業,形成有效約束。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舒圣祥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