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質(zhì)量發(fā)展暨阿五創(chuàng)辦20周年活動于鄭州圓滿舉辦。在現(xiàn)場數(shù)百位國內(nèi)外文化界、餐飲界專家和企業(yè)家的見證下,一本關于黃河鯉魚和豫菜文化的書籍《千年一魚》正式發(fā)布。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fā)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一部完整系統(tǒng)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tǒng)闡述的空白,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第四章 /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引領豫菜復興的阿五,不僅讓紅燒黃河鯉魚成為河南頭牌菜,更是推動了黃河鯉魚整個族群的壯大。
水大魚才能大,而黃河鯉魚的新一輪物種進化卻反其道而行。
當黃河鯉魚與外來鯉魚雜交,連原始的黃河鯉魚基因都差點消亡之際,阿五從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維度,帶火了紅燒黃河鯉魚這個品類,也讓整個鯉魚養(yǎng)殖產(chǎn)業(yè)鏈都開始重視正宗黃河鯉魚的培育和養(yǎng)殖。
《人類簡史》曾有一段經(jīng)典論述,衡量某個物種演化成功與否,評斷標準在于世界上其 DNA螺旋拷貝數(shù)的多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某物種的DNA拷貝,就代表著該物種已經(jīng)滅絕,反之則代表這個物種的演化成功。
某種意義上,借著阿五的頭魚效應,黃河鯉魚這個物種,正依靠豫菜復興開啟了新的物種演化方式。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之
這是一群相互成就的“魚”
阿五自2004年創(chuàng)辦以來,累計銷售數(shù)百萬條黃河鯉魚,是名副其實的“鯉魚王”。
在以阿五為代表的餐飲企業(yè)的“扶持”下,黃河鯉魚族群愈加壯大,迎來了史上最繁盛的生長時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黃河鯉魚從人們的餐桌上找到了其原始基因得以繁衍壯大的契機。可以說,黃河鯉魚和阿五是雙向奔赴,也是相互成就。
在水大魚大的豫菜江湖中,阿五能夠成長為“鯉魚王”,也有著自己的生存哲學,而“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就是它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這群“魚”相互鼓勵、相互成就,不斷積蓄著“躍龍門”的底氣和底蘊。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之
這是一群相互成就的魚
“成就他人”的物種哲學
從早期的人類攝取蛋白質(zhì)的重要來源,到后來豐富多彩的魚文化,黃河鯉魚和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交織。
2005年,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的鯉魚溪護魚習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習俗已傳承 800年之久,以“魚壕、魚葬、魚祭文”為核心。
2008年,周寧鯉魚溪的“魚壕、魚葬、魚祭文”獲評吉尼斯世界紀錄。
鯉魚溪位于周寧縣城西約5公里處,一泓溪水穿村而過,一座座明清古民居林立兩側(cè),溪中數(shù)萬尾鯉魚悠然自得、愜意生長。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人魚同樂,妙趣橫生。
相傳,南宋嘉定年間,鄭氏先祖為避戰(zhàn)亂從河南開封遷居浦源村。為澄澈水源,鄭氏先祖在溪中放養(yǎng)鯉魚,并訂立了族規(guī),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數(shù)百年間,鄭氏族人嚴守族規(guī),即使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村民寧食野菜、糠餅,也絕不捕食溪中鯉魚。
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從河南南遷的鄭氏祖先,也許對黃河鯉魚有著獨特的記憶,才選擇鯉魚作為飲用水源的“守護神”,而在此繁衍的鯉魚也得以“頤養(yǎng)天年”。
物種在進化演變中,對周邊的物種“有用”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黃河鯉魚也不例外。黃河鯉魚游弋千年,之所以一度面臨物種消亡的危機,還是因為人類對其依賴程度的削弱。
如果沒有復興的豫菜,沒有阿五對黃河鯉魚深度的聚焦,也許仍會有人守護黃河鯉魚族群,但這種依靠熱情維護的物種繁衍和文化傳承,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黃河鯉魚經(jīng)過不斷升級,又游回餐桌,在滿足消費者味蕾的同時,也上升為了河南一張美食名片。
2021年,阿五紅燒黃河鯉魚制作技藝入選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河南,紅燒黃河鯉魚已成為宴請賓客、親友歡聚的一道頭牌菜。
紅燒黃河鯉魚及阿五品牌,先后獲得“河南十大經(jīng)典名菜”“中國美食地標保護產(chǎn)品”“中國餐飲業(yè)十大品牌”“豫菜品牌示范店”“中國非遺美食(巴黎)國際邀請賽”特金獎等眾多榮譽。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至2023年,阿五5次登上大眾點評必吃榜,是河南登榜次數(shù)最多的品牌之一。

大眾點評必吃榜,作為人們心中最權(quán)威的美食指南,始終聚焦于用戶最真實的消費體驗,沒有專家評委,沒有商家參與,可以算得上是由消費者“吃出來”的美食榜,“味道好、服務好、環(huán)境好”是上榜要求。阿五從數(shù)十萬家餐飲企業(yè)中脫穎而出,5次登榜,靠的就是其鮮明的城市特色、卓越的品牌力和極佳的體驗感。
如今,紅燒黃河鯉魚之于河南,不只是滿足味蕾、承載鄉(xiāng)愁的一道美食,還是非遺美食、河南頭牌菜、中國美食地標保護產(chǎn)品,更是引領豫菜“破圈”的亮點之一。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之
這是一群相互成就的魚
“大魚”養(yǎng)成記
黃河鯉魚是群居性物種,阿五也是。隨著阿五一步步發(fā)展壯大,相伴成長的“魚群”,也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和成長空間,以期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民間,鯉躍龍門常常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福。而在阿五,這種美好的愿景正在員工身上成為現(xiàn)實。
田韶卿是阿五第一批員工之一。
2004年3月15日,阿五第一家門店開業(yè)后,不到20歲的田韶卿來到阿五開始了學廚生涯。他見證了阿五的發(fā)展,阿五也見證了他的成長。
剛來阿五的時候,店里只有4個廚師、4個服務員。他忙完切菜,又去打荷、收臺、打掃衛(wèi)生,哪兒需要他就去哪兒。
一次,田韶卿看師父切菜,刀起刀落,又快又勻,心里特別羨慕,便照著師父的樣子操作起來,誰知沒切幾下,刀就切到了手指。1/4的指甲連著肉被切了下來,鮮血直流,連著幾天不能沾水。他很感慨:“學技術非一日之功,必須勤學苦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于是,田韶卿更加勤奮努力,不斷練習。隨著技藝的提升,他從一名小廚工,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廚師長,不僅把廚房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還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各種廚藝比賽。
2016年,第一屆世界中餐烹飪大賽在法國巴黎舉行,來自世界十幾個國家的百余名選手參加。田韶卿烹制的紅燒黃河鯉魚,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中國非遺美食(巴黎)國際邀請賽”特金獎。
阿五就像一所“社會大學”,很多在書本里、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在這里都能學到。

和田韶卿一樣,趙耀剛剛到阿五的時候,也是一個對烹飪一無所知的“小白”。
2006年3月,不滿20歲的趙耀離開校園,走進阿五,成為一名廚師。他經(jīng)過不斷努力,成為榮獲多項榮譽的烹飪大師。一路走來,他感悟最深的就是,選對企業(yè)很重要。
趙耀入行的第一份工作是“水臺”,負責各類水產(chǎn)品的初加工。
“那時剛?cè)胄校僮鞑惶炀殻稚辖?jīng)常被劃出一道道口子。我就利用休息時間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這個崗位的技能。‘水臺’不忙的時候,我就主動去學習涼菜、配菜,不到4年的時間,我已經(jīng)能上灶炒菜。”趙耀說。
趙耀表示,其他飯店大多招聘有經(jīng)驗的廚師,很少培養(yǎng)員工。而阿五,不僅鼓勵你學,還“逼著”你進步。阿五會經(jīng)常組織員工參加各種比賽。
2008年,為迎接北京奧運會,阿五聯(lián)合餐飲行業(yè)協(xié)會舉辦了“阿五杯”奧運主題烹飪大賽。那次活動中,趙耀用面條制作了一個寬1米、長1.3米的國內(nèi)可以吃的最大的“鳥巢”,用自己的方式為奧運助力,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2017年,泰國政府與中國文化部在曼谷共同舉辦了“歡樂春節(jié)·中原文化泰國行”活動。活動期間,趙耀和阿五廚師團隊不僅為泰國民眾和游客帶來了精彩的廚藝絕技表演,還現(xiàn)場烹制中國名菜——紅燒黃河鯉魚。色澤紅潤、滑嫩鮮香的鯉魚受到泰國民眾和游客的熱烈追捧,每天都有近200人排隊品嘗。他們對紅燒黃河鯉魚贊不絕口,紛紛給中國廚師點贊。
從“馬來西亞美食嘉年華”到“中國非遺美食(巴黎)國際邀請賽”,再到香港賽馬會……趙耀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各種賽事和國際舞臺上。
“大多數(shù)餐飲企業(yè)的員工沒有太多機會去參加比賽。”趙耀坦言,“一方面會影響工作,另一方面廚師名氣大了容易‘翹尾巴’。可在阿五,領導不僅鼓勵員工參加比賽交流、提升技藝,還會定期組織員工外出學習考察,開闊視野。”
如今,趙耀負責阿五產(chǎn)品研發(fā)工作。回望來時路,他對阿五的培養(yǎng)充滿了感激。
和趙耀一樣,廚師張斌也在企業(yè)實現(xiàn)了事業(yè)、愛情“雙豐收”。在來阿五之前,張斌曾在幾家飯店工作過。
“那個時候,我一個月2000多塊錢工資,還要還貸款,壓力特別大,一分錢都不敢亂花。”張斌回憶,這樣的壓力也讓他一度覺得從廚學不到什么東西,沒有發(fā)展前途,準備轉(zhuǎn)行。
2016年,張斌來到阿五之后,逐漸打消了要轉(zhuǎn)行的想法:“在這里,廚房有很多工作10年以上的廚師,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成長,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他通過店里組織的技能比武和日常表現(xiàn)得到了領導的認可,短短兩年時間,從普通廚師晉升為主管。
在阿五時間長了,張斌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這個平臺的魅力——除了按時給員工發(fā)工資,還有各種福利,如舉辦員工運動會、組織優(yōu)秀員工去國內(nèi)外免費帶薪旅游等,這是以前工作時從來沒有過的。
培養(yǎng)了一支精干隊伍的阿五,也帶領這支隊伍穩(wěn)穩(wěn)地扛起了豫菜復興的大旗。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fā)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一部完整系統(tǒng)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tǒng)闡述的空白,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第四章 /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引領豫菜復興的阿五,不僅讓紅燒黃河鯉魚成為河南頭牌菜,更是推動了黃河鯉魚整個族群的壯大。
水大魚才能大,而黃河鯉魚的新一輪物種進化卻反其道而行。
當黃河鯉魚與外來鯉魚雜交,連原始的黃河鯉魚基因都差點消亡之際,阿五從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維度,帶火了紅燒黃河鯉魚這個品類,也讓整個鯉魚養(yǎng)殖產(chǎn)業(yè)鏈都開始重視正宗黃河鯉魚的培育和養(yǎng)殖。
《人類簡史》曾有一段經(jīng)典論述,衡量某個物種演化成功與否,評斷標準在于世界上其 DNA螺旋拷貝數(shù)的多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某物種的DNA拷貝,就代表著該物種已經(jīng)滅絕,反之則代表這個物種的演化成功。
某種意義上,借著阿五的頭魚效應,黃河鯉魚這個物種,正依靠豫菜復興開啟了新的物種演化方式。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之
這是一群相互成就的“魚”
阿五自2004年創(chuàng)辦以來,累計銷售數(shù)百萬條黃河鯉魚,是名副其實的“鯉魚王”。
在以阿五為代表的餐飲企業(yè)的“扶持”下,黃河鯉魚族群愈加壯大,迎來了史上最繁盛的生長時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黃河鯉魚從人們的餐桌上找到了其原始基因得以繁衍壯大的契機。可以說,黃河鯉魚和阿五是雙向奔赴,也是相互成就。
在水大魚大的豫菜江湖中,阿五能夠成長為“鯉魚王”,也有著自己的生存哲學,而“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就是它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這群“魚”相互鼓勵、相互成就,不斷積蓄著“躍龍門”的底氣和底蘊。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之
這是一群相互成就的魚
“成就他人”的物種哲學
從早期的人類攝取蛋白質(zhì)的重要來源,到后來豐富多彩的魚文化,黃河鯉魚和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交織。
2005年,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的鯉魚溪護魚習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習俗已傳承 800年之久,以“魚壕、魚葬、魚祭文”為核心。
2008年,周寧鯉魚溪的“魚壕、魚葬、魚祭文”獲評吉尼斯世界紀錄。
鯉魚溪位于周寧縣城西約5公里處,一泓溪水穿村而過,一座座明清古民居林立兩側(cè),溪中數(shù)萬尾鯉魚悠然自得、愜意生長。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人魚同樂,妙趣橫生。
相傳,南宋嘉定年間,鄭氏先祖為避戰(zhàn)亂從河南開封遷居浦源村。為澄澈水源,鄭氏先祖在溪中放養(yǎng)鯉魚,并訂立了族規(guī),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數(shù)百年間,鄭氏族人嚴守族規(guī),即使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村民寧食野菜、糠餅,也絕不捕食溪中鯉魚。
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從河南南遷的鄭氏祖先,也許對黃河鯉魚有著獨特的記憶,才選擇鯉魚作為飲用水源的“守護神”,而在此繁衍的鯉魚也得以“頤養(yǎng)天年”。
物種在進化演變中,對周邊的物種“有用”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黃河鯉魚也不例外。黃河鯉魚游弋千年,之所以一度面臨物種消亡的危機,還是因為人類對其依賴程度的削弱。
如果沒有復興的豫菜,沒有阿五對黃河鯉魚深度的聚焦,也許仍會有人守護黃河鯉魚族群,但這種依靠熱情維護的物種繁衍和文化傳承,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黃河鯉魚經(jīng)過不斷升級,又游回餐桌,在滿足消費者味蕾的同時,也上升為了河南一張美食名片。
2021年,阿五紅燒黃河鯉魚制作技藝入選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河南,紅燒黃河鯉魚已成為宴請賓客、親友歡聚的一道頭牌菜。
紅燒黃河鯉魚及阿五品牌,先后獲得“河南十大經(jīng)典名菜”“中國美食地標保護產(chǎn)品”“中國餐飲業(yè)十大品牌”“豫菜品牌示范店”“中國非遺美食(巴黎)國際邀請賽”特金獎等眾多榮譽。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至2023年,阿五5次登上大眾點評必吃榜,是河南登榜次數(shù)最多的品牌之一。

大眾點評必吃榜,作為人們心中最權(quán)威的美食指南,始終聚焦于用戶最真實的消費體驗,沒有專家評委,沒有商家參與,可以算得上是由消費者“吃出來”的美食榜,“味道好、服務好、環(huán)境好”是上榜要求。阿五從數(shù)十萬家餐飲企業(yè)中脫穎而出,5次登榜,靠的就是其鮮明的城市特色、卓越的品牌力和極佳的體驗感。
如今,紅燒黃河鯉魚之于河南,不只是滿足味蕾、承載鄉(xiāng)愁的一道美食,還是非遺美食、河南頭牌菜、中國美食地標保護產(chǎn)品,更是引領豫菜“破圈”的亮點之一。
黃河鯉魚的生存哲學 之
這是一群相互成就的魚
“大魚”養(yǎng)成記
黃河鯉魚是群居性物種,阿五也是。隨著阿五一步步發(fā)展壯大,相伴成長的“魚群”,也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和成長空間,以期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民間,鯉躍龍門常常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福。而在阿五,這種美好的愿景正在員工身上成為現(xiàn)實。
田韶卿是阿五第一批員工之一。
2004年3月15日,阿五第一家門店開業(yè)后,不到20歲的田韶卿來到阿五開始了學廚生涯。他見證了阿五的發(fā)展,阿五也見證了他的成長。
剛來阿五的時候,店里只有4個廚師、4個服務員。他忙完切菜,又去打荷、收臺、打掃衛(wèi)生,哪兒需要他就去哪兒。
一次,田韶卿看師父切菜,刀起刀落,又快又勻,心里特別羨慕,便照著師父的樣子操作起來,誰知沒切幾下,刀就切到了手指。1/4的指甲連著肉被切了下來,鮮血直流,連著幾天不能沾水。他很感慨:“學技術非一日之功,必須勤學苦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于是,田韶卿更加勤奮努力,不斷練習。隨著技藝的提升,他從一名小廚工,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廚師長,不僅把廚房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還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各種廚藝比賽。
2016年,第一屆世界中餐烹飪大賽在法國巴黎舉行,來自世界十幾個國家的百余名選手參加。田韶卿烹制的紅燒黃河鯉魚,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中國非遺美食(巴黎)國際邀請賽”特金獎。
阿五就像一所“社會大學”,很多在書本里、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在這里都能學到。

和田韶卿一樣,趙耀剛剛到阿五的時候,也是一個對烹飪一無所知的“小白”。
2006年3月,不滿20歲的趙耀離開校園,走進阿五,成為一名廚師。他經(jīng)過不斷努力,成為榮獲多項榮譽的烹飪大師。一路走來,他感悟最深的就是,選對企業(yè)很重要。
趙耀入行的第一份工作是“水臺”,負責各類水產(chǎn)品的初加工。
“那時剛?cè)胄校僮鞑惶炀殻稚辖?jīng)常被劃出一道道口子。我就利用休息時間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這個崗位的技能。‘水臺’不忙的時候,我就主動去學習涼菜、配菜,不到4年的時間,我已經(jīng)能上灶炒菜。”趙耀說。
趙耀表示,其他飯店大多招聘有經(jīng)驗的廚師,很少培養(yǎng)員工。而阿五,不僅鼓勵你學,還“逼著”你進步。阿五會經(jīng)常組織員工參加各種比賽。
2008年,為迎接北京奧運會,阿五聯(lián)合餐飲行業(yè)協(xié)會舉辦了“阿五杯”奧運主題烹飪大賽。那次活動中,趙耀用面條制作了一個寬1米、長1.3米的國內(nèi)可以吃的最大的“鳥巢”,用自己的方式為奧運助力,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2017年,泰國政府與中國文化部在曼谷共同舉辦了“歡樂春節(jié)·中原文化泰國行”活動。活動期間,趙耀和阿五廚師團隊不僅為泰國民眾和游客帶來了精彩的廚藝絕技表演,還現(xiàn)場烹制中國名菜——紅燒黃河鯉魚。色澤紅潤、滑嫩鮮香的鯉魚受到泰國民眾和游客的熱烈追捧,每天都有近200人排隊品嘗。他們對紅燒黃河鯉魚贊不絕口,紛紛給中國廚師點贊。
從“馬來西亞美食嘉年華”到“中國非遺美食(巴黎)國際邀請賽”,再到香港賽馬會……趙耀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各種賽事和國際舞臺上。
“大多數(shù)餐飲企業(yè)的員工沒有太多機會去參加比賽。”趙耀坦言,“一方面會影響工作,另一方面廚師名氣大了容易‘翹尾巴’。可在阿五,領導不僅鼓勵員工參加比賽交流、提升技藝,還會定期組織員工外出學習考察,開闊視野。”
如今,趙耀負責阿五產(chǎn)品研發(fā)工作。回望來時路,他對阿五的培養(yǎng)充滿了感激。
和趙耀一樣,廚師張斌也在企業(yè)實現(xiàn)了事業(yè)、愛情“雙豐收”。在來阿五之前,張斌曾在幾家飯店工作過。
“那個時候,我一個月2000多塊錢工資,還要還貸款,壓力特別大,一分錢都不敢亂花。”張斌回憶,這樣的壓力也讓他一度覺得從廚學不到什么東西,沒有發(fā)展前途,準備轉(zhuǎn)行。
2016年,張斌來到阿五之后,逐漸打消了要轉(zhuǎn)行的想法:“在這里,廚房有很多工作10年以上的廚師,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成長,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他通過店里組織的技能比武和日常表現(xiàn)得到了領導的認可,短短兩年時間,從普通廚師晉升為主管。
在阿五時間長了,張斌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這個平臺的魅力——除了按時給員工發(fā)工資,還有各種福利,如舉辦員工運動會、組織優(yōu)秀員工去國內(nèi)外免費帶薪旅游等,這是以前工作時從來沒有過的。
培養(yǎng)了一支精干隊伍的阿五,也帶領這支隊伍穩(wěn)穩(wěn)地扛起了豫菜復興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