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質量發(fā)展暨阿五創(chuàng)辦20周年活動于鄭州圓滿舉辦。在現(xiàn)場數(shù)百位國內(nèi)外文化界、餐飲界專家和企業(yè)家的見證下,一本關于黃河鯉魚和豫菜文化的書籍《千年一魚》正式發(fā)布。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fā)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系統(tǒng)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第五章 / 魚水共生
構建餐飲命運共同體
鯉魚是世界上品種最多的淡水魚之一。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適應能力,讓原產(chǎn)于亞洲的鯉魚走向了全世界,從而造就了不同的飲食與習俗文化。它在不同的生態(tài)中,演繹出了不同的“魚生”。在“地球村”時代,原本“偏居一隅”的黃河鯉魚,也躍上了世界的舞臺。
如果說此前是水大魚大,如今水大只是魚大的條件之一。魚只有和多維的生態(tài)共生,才真正具有鯤鵬之勢。
從中國香港到法國,再到聯(lián)合國,阿五通過飲食這一全球通用語言,讓黃河鯉魚在世界餐桌游弋,為具有千萬年歷史的黃河鯉魚,增加了新的生命張力。同時,阿五積極鏈接餐飲行業(yè)及上下游平臺,相互協(xié)作、優(yōu)勢互補,構建餐飲命運共同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實現(xiàn)了共享、共贏、多贏。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
才是真的“忘不了”
也許是千萬年前的一個偶然,一群鯉魚在黃河扎了根,被貼上了黃河的標簽。這群鯉魚便也有了九曲黃河昂揚的氣勢和強大的氣場。
黃河鯉魚在不斷地適應變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在不斷地融入各種文化氛圍。只有這樣,當黃河鯉魚遭受消亡的威脅時,“有文化”的黃河鯉魚才能被人們記起,保留能使物種延續(xù)的“火種”。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才是真的“忘不了”
“魚生”短暫,如何才能“忘不了”
馬來西亞有一群特殊的“鯉魚”。如果從生物學上“盤一盤”,它可能還是黃河鯉魚的“表親”。它還有個特殊的名字,叫作“忘不了”。
“忘不了”是馬來西亞特有淡水魚種,學名叫似野結魚。和黃河鯉魚的生存狀態(tài)相比,“忘不了”過的可謂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當?shù)氐暮恿鞲浇L著一種植物,它的果實被稱為風車果。風車果有著像牛油果一般的豐潤油脂。“忘不了”最喜歡的便是這種果實。
每年三四月是風車果成熟的時節(jié),果子成熟后掉進河里,“忘不了”自然會大吃特吃,于是其身體油分也就更足了,果香味濃,特別肥美,而魚唇和魚翼則是果味最濃之處。
生活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忘不了”留給人類的印象,也就止步在“味道”這一層面,甚至連名字都簡潔明了。
和“忘不了”這位親戚相比,“有文化”的黃河鯉魚,物種延續(xù)的機會可就大多了。
當豫菜一度消沉時,或許有人忘了正宗的黃河鯉魚的味道,但是讀到《詩經(jīng)》中的“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或在典籍中讀到鯉躍龍門的故事時,必然要追問幾句黃河鯉魚的“蹤跡”。

在不同的時代,鯉魚會被賦予新的文化和內(nèi)涵。也正是因為黃河鯉魚是“有文化”的魚,千萬年來,正宗的黃河鯉魚才始終沒有斷根,真正做到了讓人忘不了。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 才是真的“忘不了”
黃河鯉魚賦予豫劇新的生命力
吃豫菜,聽豫劇,享河南待客之道。
在阿五,豫菜和豫劇兩大文化體系,產(chǎn)生了共鳴。作為省級民營劇團小皇后豫劇團的團長,王紅麗正打算編寫幾出關于黃河鯉魚的豫劇,讓食客可以將黃河鯉魚品在嘴里,聽在心中。
這位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獲得者與樊勝武是同鄉(xiāng),同樣在長垣的黃河邊上聽著黃河鯉魚的故事長大。
對于王紅麗和樊勝武二人來說,豫劇和豫菜的結合,離不開黃河鯉魚的穿針引線。
王紅麗的父親王豫生、母親王素珍均是常香玉大師的入室弟子。1993年,只有20多歲的王紅麗,在父母的支持下,成立了省級民營豫劇團。
王紅麗認為,唱豫劇就像做菜一樣,好吃的菜才能有回頭客,好的作品才是民營豫劇團站穩(wěn)腳跟的根本。
小皇后豫劇團成立前夕,王紅麗帶領團隊編排了原創(chuàng)劇目《風雨行宮》,移植劇目《美女涅槃記》,又恢復了《春秋配》《抬花轎》《秦雪梅》《淚血姑蘇》四臺傳統(tǒng)戲。
《鍘刀下的紅梅》和《風雨行宮》在鄭州首演時,專家們觀看了王紅麗主演的這兩部大戲后,就鼓勵她去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
那時,王紅麗的義父余笑予先生要求她必須演出 100場才能進京奪“梅”。因為,只有經(jīng)過舞臺上的千錘百煉,才能夠讓舞臺上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更加感人。
中國戲劇梅花獎就像百丈龍門,等著王紅麗這條“鯉魚”去躍過。為了完成100場戲的目標,王紅麗帶著團隊從河南演到了山西,又從山西演到了河北,經(jīng)歷了夏秋冬。半年后,在河北滿城演出結束準備進京時,王紅麗整整演出了100場。
也正是傳承了黃河鯉魚逆流而上的這股勁兒,以及對豫劇的熱愛,王紅麗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
2004年,阿五第一家門店開在鄭州建業(yè)路,在附近社區(qū)居住的王紅麗認識了樊勝武這位專注豫菜的老鄉(xiāng)。
“這個店是長垣有名的‘大廚’樊勝武開的,很適合我的口味。每次宴請重要的客人,我都會安排在這里,對這里的紅燒黃河鯉魚情有獨鐘。”
在王紅麗看來,阿五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致力于弘揚豫菜文化,為豫菜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小皇后”和阿五的很多理念都是一致的,一個把豫劇當成畢生事業(yè),一個將豫菜視為畢生所愛。
2022年,因共同熱愛和推崇河南文化,阿五和“小皇后”展開合作。

很早的時候,四川就有飯店可以邊吃川菜邊看川劇變臉;東北的飯店,有二人轉表演;蘇州的飯店,有評彈。而在河南,這種嘗試還是比較少的。
王紅麗對與樊勝武的合作,也有一些擔憂。舞臺讓演員和觀眾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可在餐桌旁,演員和觀眾幾乎是零距離,大多數(shù)演員并不適應。
小皇后豫劇團的不少青年演員,都曾獲得過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榮譽,他們能否放下面子,走進飯店來唱戲呢?為此,王紅麗給團隊開了動員會,反復強調“小舞臺,大世界”,真正的藝術就是來自民間,餐廳也是舞臺。
“小皇后”和阿五的合作,開創(chuàng)了“吃豫菜,聽豫劇”的新模式,讓豫劇真正走到了人們身邊。這一模式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在消費者中有了名氣,甚至有人為了聽戲專門來阿五吃飯,河南戲曲文化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先生在阿五實地考察后說:“豫菜、豫劇是河南的兩張文化名片,小皇后豫劇團和阿五黃河大鯉魚是強強聯(lián)合,對弘揚河南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王紅麗看來,黃河鯉魚千萬年來積攢下來的豐富文化素材,足以支撐一部優(yōu)秀的傳唱豫劇。豫劇憑借著追本溯源的黃河鯉魚,或將醞釀出一部經(jīng)典之作。而有了豫劇這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承載體,黃河鯉魚也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力,游進了又一段歷史。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才是真的“忘不了”
一條鯉魚游四海
在中國菜系的發(fā)展過程中,魯、川、粵、蘇(淮揚)等各大菜系爭奇斗艷,而被稱為“百菜之源,菜系之母”的豫菜,卻一度沉寂。
阿五作為豫菜復興的扛旗者,帶著紅燒黃河鯉魚這道河南頭牌菜,從河南走向了全國,又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和更高勢能的國際性活動中,黃河鯉魚大放異彩。
2017年,由中國烹飪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美食走進聯(lián)合國”系列活動在美國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舉行。此次活動是繼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后開啟的大型民間外交活動,可謂意義深遠。中國烹飪協(xié)會副會長、阿五品牌創(chuàng)始人樊勝武及6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廚師,受邀參加了本次活動。
只身前往聯(lián)合國總部的樊勝武,制作的菜品得到了聯(lián)合國官員的一致好評。這也是紅燒鯉魚首次出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宴會的菜單上。

“當看到一道道中國美食擺到300余位駐聯(lián)合國官員面前,聽到他們對中國美食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后,我們所有的辛勞都變成了開心和愉悅。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樊勝武動情地在朋友圈分享道。
“從河南到聯(lián)合國總部,這條魚游得好遠,它終于實現(xiàn)夢想,跳過了龍門,來到了聯(lián)合國,讓世界品嘗到了豫菜的味道、中國的味道。”
2018年11月,應中國香港賽馬會邀請,阿五代表河南走進了賽馬會,為嘉賓烹制河南美食、表演中華廚藝絕技,色澤紅亮、肉鮮味美的紅燒黃河鯉魚,個大、餡多的水煎包,湯鮮面筋的羊肉燴面……一道道充滿河南特色的美食,驚艷了嘉賓的味蕾!

后來,樊勝武及團隊陸續(xù)到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推廣中華飲食文化。
從“讓豫菜站起來”“豫菜抱團打天下”到“讓世界品味中原”,以紅燒黃河鯉魚為代表的豫菜,影響力在顯而易見地擴大,阿五不斷地引領著黃河鯉魚適應更多生態(tài),游向更廣闊的天地。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fā)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系統(tǒng)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第五章 / 魚水共生
構建餐飲命運共同體
鯉魚是世界上品種最多的淡水魚之一。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適應能力,讓原產(chǎn)于亞洲的鯉魚走向了全世界,從而造就了不同的飲食與習俗文化。它在不同的生態(tài)中,演繹出了不同的“魚生”。在“地球村”時代,原本“偏居一隅”的黃河鯉魚,也躍上了世界的舞臺。
如果說此前是水大魚大,如今水大只是魚大的條件之一。魚只有和多維的生態(tài)共生,才真正具有鯤鵬之勢。
從中國香港到法國,再到聯(lián)合國,阿五通過飲食這一全球通用語言,讓黃河鯉魚在世界餐桌游弋,為具有千萬年歷史的黃河鯉魚,增加了新的生命張力。同時,阿五積極鏈接餐飲行業(yè)及上下游平臺,相互協(xié)作、優(yōu)勢互補,構建餐飲命運共同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實現(xiàn)了共享、共贏、多贏。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
才是真的“忘不了”
也許是千萬年前的一個偶然,一群鯉魚在黃河扎了根,被貼上了黃河的標簽。這群鯉魚便也有了九曲黃河昂揚的氣勢和強大的氣場。
黃河鯉魚在不斷地適應變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在不斷地融入各種文化氛圍。只有這樣,當黃河鯉魚遭受消亡的威脅時,“有文化”的黃河鯉魚才能被人們記起,保留能使物種延續(xù)的“火種”。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才是真的“忘不了”
“魚生”短暫,如何才能“忘不了”
馬來西亞有一群特殊的“鯉魚”。如果從生物學上“盤一盤”,它可能還是黃河鯉魚的“表親”。它還有個特殊的名字,叫作“忘不了”。
“忘不了”是馬來西亞特有淡水魚種,學名叫似野結魚。和黃河鯉魚的生存狀態(tài)相比,“忘不了”過的可謂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當?shù)氐暮恿鞲浇L著一種植物,它的果實被稱為風車果。風車果有著像牛油果一般的豐潤油脂。“忘不了”最喜歡的便是這種果實。
每年三四月是風車果成熟的時節(jié),果子成熟后掉進河里,“忘不了”自然會大吃特吃,于是其身體油分也就更足了,果香味濃,特別肥美,而魚唇和魚翼則是果味最濃之處。
生活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忘不了”留給人類的印象,也就止步在“味道”這一層面,甚至連名字都簡潔明了。
和“忘不了”這位親戚相比,“有文化”的黃河鯉魚,物種延續(xù)的機會可就大多了。
當豫菜一度消沉時,或許有人忘了正宗的黃河鯉魚的味道,但是讀到《詩經(jīng)》中的“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或在典籍中讀到鯉躍龍門的故事時,必然要追問幾句黃河鯉魚的“蹤跡”。

在不同的時代,鯉魚會被賦予新的文化和內(nèi)涵。也正是因為黃河鯉魚是“有文化”的魚,千萬年來,正宗的黃河鯉魚才始終沒有斷根,真正做到了讓人忘不了。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 才是真的“忘不了”
黃河鯉魚賦予豫劇新的生命力
吃豫菜,聽豫劇,享河南待客之道。
在阿五,豫菜和豫劇兩大文化體系,產(chǎn)生了共鳴。作為省級民營劇團小皇后豫劇團的團長,王紅麗正打算編寫幾出關于黃河鯉魚的豫劇,讓食客可以將黃河鯉魚品在嘴里,聽在心中。
這位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獲得者與樊勝武是同鄉(xiāng),同樣在長垣的黃河邊上聽著黃河鯉魚的故事長大。
對于王紅麗和樊勝武二人來說,豫劇和豫菜的結合,離不開黃河鯉魚的穿針引線。
王紅麗的父親王豫生、母親王素珍均是常香玉大師的入室弟子。1993年,只有20多歲的王紅麗,在父母的支持下,成立了省級民營豫劇團。
王紅麗認為,唱豫劇就像做菜一樣,好吃的菜才能有回頭客,好的作品才是民營豫劇團站穩(wěn)腳跟的根本。
小皇后豫劇團成立前夕,王紅麗帶領團隊編排了原創(chuàng)劇目《風雨行宮》,移植劇目《美女涅槃記》,又恢復了《春秋配》《抬花轎》《秦雪梅》《淚血姑蘇》四臺傳統(tǒng)戲。
《鍘刀下的紅梅》和《風雨行宮》在鄭州首演時,專家們觀看了王紅麗主演的這兩部大戲后,就鼓勵她去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
那時,王紅麗的義父余笑予先生要求她必須演出 100場才能進京奪“梅”。因為,只有經(jīng)過舞臺上的千錘百煉,才能夠讓舞臺上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更加感人。
中國戲劇梅花獎就像百丈龍門,等著王紅麗這條“鯉魚”去躍過。為了完成100場戲的目標,王紅麗帶著團隊從河南演到了山西,又從山西演到了河北,經(jīng)歷了夏秋冬。半年后,在河北滿城演出結束準備進京時,王紅麗整整演出了100場。
也正是傳承了黃河鯉魚逆流而上的這股勁兒,以及對豫劇的熱愛,王紅麗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
2004年,阿五第一家門店開在鄭州建業(yè)路,在附近社區(qū)居住的王紅麗認識了樊勝武這位專注豫菜的老鄉(xiāng)。
“這個店是長垣有名的‘大廚’樊勝武開的,很適合我的口味。每次宴請重要的客人,我都會安排在這里,對這里的紅燒黃河鯉魚情有獨鐘。”
在王紅麗看來,阿五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致力于弘揚豫菜文化,為豫菜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小皇后”和阿五的很多理念都是一致的,一個把豫劇當成畢生事業(yè),一個將豫菜視為畢生所愛。
2022年,因共同熱愛和推崇河南文化,阿五和“小皇后”展開合作。

很早的時候,四川就有飯店可以邊吃川菜邊看川劇變臉;東北的飯店,有二人轉表演;蘇州的飯店,有評彈。而在河南,這種嘗試還是比較少的。
王紅麗對與樊勝武的合作,也有一些擔憂。舞臺讓演員和觀眾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可在餐桌旁,演員和觀眾幾乎是零距離,大多數(shù)演員并不適應。
小皇后豫劇團的不少青年演員,都曾獲得過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榮譽,他們能否放下面子,走進飯店來唱戲呢?為此,王紅麗給團隊開了動員會,反復強調“小舞臺,大世界”,真正的藝術就是來自民間,餐廳也是舞臺。
“小皇后”和阿五的合作,開創(chuàng)了“吃豫菜,聽豫劇”的新模式,讓豫劇真正走到了人們身邊。這一模式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在消費者中有了名氣,甚至有人為了聽戲專門來阿五吃飯,河南戲曲文化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先生在阿五實地考察后說:“豫菜、豫劇是河南的兩張文化名片,小皇后豫劇團和阿五黃河大鯉魚是強強聯(lián)合,對弘揚河南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王紅麗看來,黃河鯉魚千萬年來積攢下來的豐富文化素材,足以支撐一部優(yōu)秀的傳唱豫劇。豫劇憑借著追本溯源的黃河鯉魚,或將醞釀出一部經(jīng)典之作。而有了豫劇這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承載體,黃河鯉魚也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力,游進了又一段歷史。
“有文化”的黃河鯉魚才是真的“忘不了”
一條鯉魚游四海
在中國菜系的發(fā)展過程中,魯、川、粵、蘇(淮揚)等各大菜系爭奇斗艷,而被稱為“百菜之源,菜系之母”的豫菜,卻一度沉寂。
阿五作為豫菜復興的扛旗者,帶著紅燒黃河鯉魚這道河南頭牌菜,從河南走向了全國,又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和更高勢能的國際性活動中,黃河鯉魚大放異彩。
2017年,由中國烹飪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美食走進聯(lián)合國”系列活動在美國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舉行。此次活動是繼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后開啟的大型民間外交活動,可謂意義深遠。中國烹飪協(xié)會副會長、阿五品牌創(chuàng)始人樊勝武及6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廚師,受邀參加了本次活動。
只身前往聯(lián)合國總部的樊勝武,制作的菜品得到了聯(lián)合國官員的一致好評。這也是紅燒鯉魚首次出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宴會的菜單上。

“當看到一道道中國美食擺到300余位駐聯(lián)合國官員面前,聽到他們對中國美食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后,我們所有的辛勞都變成了開心和愉悅。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樊勝武動情地在朋友圈分享道。
“從河南到聯(lián)合國總部,這條魚游得好遠,它終于實現(xiàn)夢想,跳過了龍門,來到了聯(lián)合國,讓世界品嘗到了豫菜的味道、中國的味道。”
2018年11月,應中國香港賽馬會邀請,阿五代表河南走進了賽馬會,為嘉賓烹制河南美食、表演中華廚藝絕技,色澤紅亮、肉鮮味美的紅燒黃河鯉魚,個大、餡多的水煎包,湯鮮面筋的羊肉燴面……一道道充滿河南特色的美食,驚艷了嘉賓的味蕾!

后來,樊勝武及團隊陸續(xù)到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推廣中華飲食文化。
從“讓豫菜站起來”“豫菜抱團打天下”到“讓世界品味中原”,以紅燒黃河鯉魚為代表的豫菜,影響力在顯而易見地擴大,阿五不斷地引領著黃河鯉魚適應更多生態(tài),游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