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提出要打好的“四張牌”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打贏轉型發展攻堅戰的重要內容。新鄉提出要深入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切實打好這張牌,打贏這場攻堅戰。
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表示,新鄉將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為目標,調高技術水平、調強制造能力、調優產業結構、調長產業鏈條,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綠色纖維”被寄予厚望
2017年8月16日,在位于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紡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的車間內,當得知這里的生產線是一條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由中紡院自主研發、設備全部國產化的國內唯一的綠色纖維生產線時,前來調研的省領導殷殷囑托,叮囑企業要發揮人才技術優勢,加大投資、擴大產能,提升市場占有率;充分競爭的行業更要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
促進產品結構調整,盡快做大做強。
綠色纖維(Lyocell)俗稱天絲,相比較昂貴的蠶絲,天絲的價格僅為蠶絲的1/10左右,抗皺性卻遠高于蠶絲。同時生產工藝實現了“三個綠色”(即原材料、生產過程、產品均實現綠色環保),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纖維”,對世界纖維行業具有革命性意義。
長期以來,天絲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據中紡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賈保良介紹,三到五年內,國內的年需求量有望達100萬噸左右,而目前國內產能只有4.5萬噸,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2015年10月,由中紡院、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新鄉白鷺化纖集團3家共同出資4億元組建的中紡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在新鄉落地,并于2016年年底具備開工生產條件。經過不斷調試、優化設備及流程,去年3月份進行綠色纖維試生產,目前已累計生產7600多噸,一等品率達98%,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供不應求。
省領導對新鄉的農業發展也寄予厚望。2017年5月4日,省領導在新鄉延津縣調研種養業轉型發展工作時反復叮嚀,要實現對優質小麥的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真正提高附加值,引導農民主動調結構、促增收。鼓勵企業根據原料、品質要求帶動優質小麥種植、加大收儲力度,助力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轉型升級步履鏗鏘
如何讓優勢更優,如何把綠色纖維等產業拉得更“長”?
新鄉市人民政府市長王登喜說,新鄉市正在加快先進制造業專業園區建設,在過去的一年,已完成綠色纖維、新能源汽車等5個園區的規劃,各園區共實施制造業項目62個,總投資272億元,建成“一臺兩器”9個。
推進產業轉型攻堅。成功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獲批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全省首家軍民融合產業基地、首個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也落戶新鄉。建立大企業(集團)培育推進機制,解決了科隆集團土地征收出讓、白鷺化纖紡織服裝產業園用地規劃等問題,20家大企業(集團)在建新開工項目25個,總投資335億元。加快自創區建設,批復高新區、經開區、平原示范區體制機制改革方案,高新區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高新技術企業達121家,同比增加38家。863科技產業園、中兵通信裝備研究院北京研發中心、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創新平臺等創新載體建設取得新進展。
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糧食總產保持在70億斤以上,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達97萬畝。經濟作物面積295萬畝,較上年增加5萬畝。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達到16個。
推進服務業轉型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連續11個季度高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3.49%,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輝縣市被批準為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南太行、寶泉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推進電子商務示范創建工程,全市電商企業達230家。
市長王登喜說,轉方式、調結構、轉動力,新鄉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預計三次產業結構由12.2∶53.5∶34.3調整到10∶49∶41,三產占比持續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兩年來煤炭去產能15萬噸,水泥去產能312萬噸,地條鋼去產能21.6萬噸、全部取締完畢,商品住宅去庫存周期降至4個月左右、比全省少2個月。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較5年前提高1.7個百分點,高耗能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較5年前降低0.2個百分點。“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
給三個產業都定下“小目標”
“2018年,新鄉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進出口總值穩步增長。”
市委書記張國偉說,2018年新鄉給三個產業都定下了“小目標”,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5%、8%、9%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目標定下,如何變成現實?市委書記張國偉胸有成竹:“要做特一產,做強二產,做新三產!”
做特一產。突出質量興農、特色興農、綠色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發揮好10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四優四化”,持續提升“中國第一麥”、原陽大米、封丘金銀花、獲嘉花卉、輝縣山楂等農業品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要打通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鏈條,建立生態、高效、循環農業。
做強二產。要以“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工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重點培育主導產業,緊緊圍繞做優做強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現代家居四大支柱產業,迅速壯大生物與新醫藥、電池與電動車、電子信息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化工、造紙、建材、煤電等傳統產業,鼓勵發展航天航空、新材料、3D打印、機器人等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新鄉制造業進入國內外一流企業供應鏈,加快制造業從數量和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升的戰略性轉變。
做新三產。要順應大勢、搶抓機遇,持續實施服務業“兩區”擴量提質行動、晉位升級計劃,重點培育發展大健康大旅游、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現代商貿六大服務業主導產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要推動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互聯網企業圍繞教育、健康、養老等領域新需求,建設一批創新平合,不斷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李虎成趙同增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