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9日,“窮游者”孫永在網上火了。孫永在1月24日被杭州警方救助,隨后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就在救助站,工作人員登記后發現,孫永在全國一共被救助過234次。據了解,孫永現年27歲,是甘肅人,出去游玩花掉自己的錢后,沒辦法就去救助站。目前,救助站工作人員表示已為孫永購買了火車票送他回家。
旅游夢不能靠乞討來實現
肖華:人們對城市乞討者的一般印象都是衣衫襤褸,為了溫飽而哀求路人。不過近幾年,不少城市出現了這樣的“乞討背包客”。他們衣著整潔,四肢健全,毫無壓力地坐在街邊,身旁放著一塊牌子,上寫:“我是背包客,我來旅行但是我沒錢了,請你們資助我繼續旅行”。這樣的旅游不但與自己有關,還把其他人的同情心和政府部門的救濟拉進來,這已經違背了窮游的本來目的。
旅游雖然很美好,但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比旅游更加重要,比如人的自強、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靠乞討來旅游,依靠別人的同情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這會讓一個人失去應有的尊嚴,也難以看到人的自強自立。
雖然我們無法從法律上禁止這樣的“乞討背包客”,因為乞討是一個人的權利,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需要靠乞討來生活,禁止他們乞討等于就是讓他們去死,一個文明的社會絕不能這樣做。但這樣的乞討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旅游,超越了乞討本來的目的,那么就應該受到譴責了。
好的救助制度應經得起窮游考驗
毛建國:這個甘肅小伙子,234次被救助固然有碰瓷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符合救助的條件。倘若因為沒有及時救助而發生一些意外,想必是誰也不想看到的,也是救助站所無法承受的。事實上,遠遠不只是“窮游”,全國各地救助站碰到的“奇葩”可謂舉不勝舉。這樣的事情,誰也不想看到,真要面對了,也只能咬牙接受。“兩權相害取其輕”,總不能因為有幾個碰瓷者的存在,而終止救助制度吧。這其實也屬于成本問題。
應該堅信,碰瓷者只是極端個例,不會成為大多數。這個世界上,多數人還是有責任感的,知道肩膀上擔的是什么;多數人都是活在別人期許目光中的,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注定只是極少數。這些年來,我們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窮游”者,又有幾人像這個小伙子,在本該奮斗的年齡選擇流浪,靠碰瓷周游世界?而且,被救助234次的經歷恐怕也不好受,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感覺更是不好。應該看到社會主流,應該相信人心向善。
好的救助制度應經得起窮游考驗,有時甚至要經得起碰瓷考驗。3年被救助234次的“窮游”沒有“詩和遠方”,但對其的救助卻體現了“詩和遠方”。當然,面對被救助234次的窮游者,救助制度也并非只能“束手待碰”。正如有人建議的,可以進行一些方式方法上的調整。但不管如何,不能以此攻擊救助制度,碰瓷的鍋不應該由救助制度來背。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