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持什么態度
如今的寒假作業已開始不走尋常路了:給親朋好友編發一條新年祝福短信,每天微信打卡寫200字小文,寒假探店,給電影片段配音……這些都是不走尋常路的寒假作業,在鄭州的中小學中已經不罕見了。
由于這些作業跟80后“老阿姨”考學君記憶中的寒假作業大不一樣,所以,考學君身邊的同歲朋友就戲稱它們為“新型”寒假作業。
形式雖新,但“新型”寒假作業并沒有“忘掉”初衷。
【新鮮】
逛商場、玩密室逃脫等
成了寒假作業新花樣
如果你的寒假作業是去“密室逃脫”耍一回,是去商場里逛幾圈,是在書店里靜靜看書,甚至是去電影院看場電影……那么,你會不會樂瘋?
鄭州市鄭東新區外國語學校七(7)班班主任、優秀語文教師程倩今年就是這樣給班里學生布置寒假作業的。她說:“我給學生布置的一項作業叫‘探店’,意在讓他們在感受生活時,仔細觀察,認真總結。”
孩子們知道這個作業時很興奮,紛紛表示,寒假可以理所應當地去看電影、逛商城、玩密室逃脫了。當然,程倩老師并不會允許學生毫無目的地玩,而是會提前給學生分享名人名家的游記著作,分享精品的探店攻略,指導學生完成這項作業。
平時在校就一直在教室里辦公,時刻陪伴學生,放假時程倩也不想離開她的愛徒們。
為了能在寒假里也時刻陪伴學生,讓學生們能隨時隨地聯系到她,程倩每年還會布置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建一個“喪心病狂”的早起打卡群。學生自愿進群,寒假期間,每天早上起床以后要在微信群里打卡簽到,然后在這一天里,還要往群里發一篇200字小文。
“我布置這個作業,并不是要求學生在寒假里每天早起,也并不強制他們都參加。”程倩說,建群的目的一是為了隨時隨地讓愛徒們感受到陪伴,二是為了“逼迫”他們每天寫篇200字小文。
如果能堅持每天打卡,每天寫200字小文,程倩相信,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去年寒假,程倩也布置了這項作業,讓她沒想到的是,除夕夜,在群里她看到學生們還在做數學試卷,而大年初一愛徒們又在老家、高鐵等不同地方讀書、背書了。
“我希望學生們能通過每天打卡、寫文培養堅持的品質,順便保持寫作手感不生疏。”程倩說。
【變化】
給電影配音、錄制英文演講
“無字作業”成套出現
記憶中,每到寒假,河南商報考學君的寒假作業都是一種成套的小冊子,取名《寒假作業》。這種小冊子其實是一種習題集,語文、數學、英語等每科一本,薄薄的,20到30頁不等。
而如今,在鄭州市中小學的寒假作業里,這類成套小冊子已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成套出現的“無字作業”,不用在紙上寫字的作業。“無字作業”多以社會實踐、體育鍛煉、感受文化、家庭聚會等多種形式出現,更適合低年級小學生。
河南商報考學君在采訪中發現,今年,不少中小學的寒假“無字作業”成套出現,不再單方面地進行了。河南省實驗小學昨天就以《致家長的一封信》的書信形式將寒假作業布置給了學生和家長。
在這封信里,河南商報考學君可以明顯地看到,今年的寒假作業不僅涵蓋社會實踐、體育鍛煉、文化等多方面,還分點列條,形成一套“無字”寒假作業。
比如,該校寒假作業第一條:請家長根據天氣情況,幫助孩子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確保孩子每天鍛煉一小時。再比如,第三條要求學生堅持做家務勞動,每天干一件家務活,整個假期學會做一個熱菜和一個涼菜。
雖然“無字作業”更適合低年級小學生,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學生的作業中就沒有。
鄭州市鄭東新區外國語中學英語老師陳小賢今年就給她的學生布置了一套“無字作業”。內容主要包括:1.學生寒假要用英語發朋友圈、QQ狀態;2.要求學生看英文電影,給電影片段配音,錄制后傳給老師;3.要求學生找一篇英文演講稿,用英文演講出來,并錄制成音頻格式,發給課代表統一收齊。
“這一套下來,學生能從各方面增強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這對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很有幫助。”陳小賢說。
【發展】
線上答題交作業
杜絕開學前惡補作業現象
作為一個80后“老阿姨”,河南商報考學君小時候的寒假作業是那種紙質小冊子,而且往往是整個寒假在瘋玩,只會留出開學前兩三天忙亂地惡補作業。
那時候,爸媽??吹降膱鼍?,就是在臨開學的頭天晚上,考學君還在燈下苦熬寫作業。
甚至有一年寒假,開學的那天寒假作業還沒有寫完,怕被家長罵,凌晨4點就起床了,在走廊的燈下趕作業,至今記憶猶新。
而如今,孩子們再想趕在假期結束前兩三天才寫作業怕是不行了!河南商報考學君發現,多所學校普及線上寒假作業,線上布置線上交。
正如鄭州市第八十五中學的寒假作業,最大亮點是“創新智慧課堂”,即線上布置寒假作業。
根據學校安排,老師需要每天向學生推薦網上優質課,當然也可以自己錄,再設置幾個問題。學生需要在學校統一使用的平板電腦上完成課程聽講,并完成線上答題。
老師隨時線上布置作業,學生隨時線上提交作業,不再出現開學前惡補寒假作業的現象。“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寒假作業。”考學君同歲的朋友感慨地說。
回顧
60后、70后、80后
他們的寒假作業是什么
80后:
河南商報考學君回憶起來,當時每到臨近寒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各科課代表依次從老師辦公室抱來一摞摞《寒假作業》,這就意味著,寒假又能瘋玩,又要在假期結束前幾天惡補作業了……
現在想想,其實也挺好,最起碼玩時能盡情玩,補作業時也能盡情補。遺憾的是,現在已經見不到這種《寒假作業》了,想想還有點兒小失落呢。
70后:
據70后的王先生回憶,他的寒假作業只有語文、數學兩科,學校統一下發兩個作業本用來寫寒假作業。“我們一般都寫得很認真,這兩本都夠寫一個假期的作業了。”王先生說。
60后:
60后的寒假作業非常精彩,充滿著生活氣息。
董女士1963年出生,她至今還記得有一次放寒假之前,老師布置的作業是“掙班費”,就是說讓學生們在寒假期間自己掙錢,開學交到班級當班費。
家里地多,種了好多菜,于是她就想到了賣菜。她騎車到離家幾十里地的集市上去賣,兩天賣了不少錢呢。
而其他同學也是有啥賣啥,有織毛衣賣錢的,也有制作木板凳賣錢的,實在沒東西可賣的,就去拾糞賣錢,總之能掙不少錢。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劉慧麗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