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食堂這一方法,抓住農村婚宴難管理的癥結,變分散為集中,變管制為服務,既方便群眾辦婚宴,又輕松解決婚宴分散不易管理的難題,有效保障了農村宴席的食品安全。
一進入臘月,農村婚宴多了起來。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在家擺席請客的習慣,這給食品安全造成很大漏洞。這些年不斷有婚禮宴席集體食物中毒的報道。如何彌補漏洞,保證食品安全呢?長葛市后河鎮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所長曹杰峰有辦法。他與當地政府協商,在當地建起百姓食堂,配置專職的廚師和幫廚,讓群眾婚宴有個集中固定地點,方便監管,有效地保證了食品安全。(見2月4日《光明日報》)
這確實是個好辦法。好就好在抓住農村婚宴難管理的癥結,變分散為集中,變管制為服務,既方便群眾辦婚宴,又輕松解決婚宴分散不易管理的難題,有效保障了農村宴席的食品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頭等大事,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訂法律,出政策,下文件,一再強調要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然而,食品來源渠道廣,生產環節多,管理難度確實大,如何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切實保證食品安全,還需要基層管理人員拿出“誓與陣地共存亡”的狠勁兒,拿出“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鉆勁兒,拿出“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切實負起責任,認真調查研究,以創新的工作方式解決一個個監管難題。
拿長葛市后河鎮來說吧。農村宴席分散,管理難度很大。雖說一些鄉村辦宴席有先期上報的制度,但不上報監管部門也沒辦法。就算都上報了,可一個鎮遇到好日子,往往幾家甚至十多家一天辦婚禮,又哪里有那么多人手去監管?要守土盡責,還得有好的辦法。曹杰峰經過調查研究,建立百姓食堂,繼而在全鎮社會飯店、學校食堂和百姓食堂施行“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把工作狠勁與創新的巧勁相結合,既全面監管,又抓關鍵環節,有效地保證了農村宴席食品安全。
做好基層食品安全工作也要把握基本規律,抓住重點環節,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監管,一個關口一個關口地嚴守,餐桌上的安全就會多一層保障,群眾對食品安全工作就會多一些滿意。
臨近春節,購物潮來臨,食品安全成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天,自媒體上不斷傳播著這個不能買、那個不能吃的文字或視頻,這既反映出群眾對食品安全的焦灼,又反映出群眾對食品安全的企盼。群眾的企盼就是工作的方向,群眾的擔憂就是工作的重心,群眾滿意就是工作的標準,負有監管責任的有關部門,要把保障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規律,抓住關鍵,切實負起責任,切實做出成效,保證人民群眾吃得放心,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
作者:河南日報呂志雄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