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況:鳴鐘九響擂鼓三通 遵循古禮莊嚴隆重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有是焉”。4月22日,農歷三月初七,以“同根同族同源,傳揚傳播傳承”為主題的戊戌年苑陵拜祖大典在千年古城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近300名苑氏宗親,代表30多萬苑氏后裔參拜先祖,共襄盛舉。
拜祖大典遵循古禮,莊嚴隆重共設有盛世開禮、設饌誦祭、敬獻花籃、上香祭酒、誦讀祭文、宗親拜祭、受胙起舞、燃金望燎、星火告成等九大儀式,苑氏后人苑仁玉、苑忠寶、苑士鋒等人作為代表依次祭拜。
掌燈童子率祖旗入場,鳴鐘九響,擂鼓三通,撥云見日,祥瑞出現。大祭司手握祭祀文書,向天禱告;苑氏后裔著漢服長袍,束高冠,恭敬行禮;威武將士持兵戈以待,翩躚侍女簇擁向前,以苑陵故城為背景,以蒼茫大地為舞臺,場面浩大,氣勢恢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載一國之盛事,譜敘百代之源流。值得一提的是, 本次拜祖大典還推出了最新修訂的苑氏族譜。
文化:拜祖大典影響深遠 宗族文化代代傳承
中華姓氏是中華民族的原生態文化,根祖文脈。它萌芽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植根于文明初始的氏族繁衍,發展于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度,確立于大一統的秦漢帝國,凝煉為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表示:2010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批準成立了苑姓委員會,這是目前國內經民政部唯一批準成立的苑姓合法組織。8年來,苑姓委員會嚴格遵守政策法規,在傳承苑氏優秀傳統文化,組織拜祖大典、幫扶苑姓家人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苑氏拜祖大典,也得到了中國臺灣地區苑氏后人的積極響應。“目前在臺灣地區有460名苑氏后裔,但是我們的根在苑陵”中華苑氏宗親會副會長苑黛曼告訴記者。
拜祖大典上一位僧人的出現引起了大家注意,原來這名僧人法號釋頓覺俗名苑久庫,他說,“當聽到戊戌年苑陵拜祖大典即將舉行的消息,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懷再次涌現。”
姓氏組織不僅是聯系宗親的重要紐帶,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姓氏是民族的支脈。經過苑氏后人的努力,苑陵拜祖大典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一項品牌文化盛事,也成為苑氏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背景:借問老家在何處,先祖原在苑陵住
“祖乃武丁,根在苑閬。苑陵故城,苑氏故鄉。”據了解,苑姓來源于商朝帝王武丁時期,距今有三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武丁封庶子文為苑侯,苑侯之后以爵號為氏,稱“苑”姓。因此,其子孫后人就以“苑”為姓。
苑陵故城形成于周,西周時便是重要的城邑之一。苑陵故城作為縣治所在地歷經85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批實行縣治的古城代表,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苑姓委員會會長苑仁玉告訴記者,2010年前后,苑姓后人開始關注苑陵故城。曾多次邀請考古專家和學者實地考察并組織研討。
四周九里十三步,好馬也跑不了三圈的苑陵故城如今煥發生機。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苑陵故城保護和開發,2017年9月底,苑陵故城遺址公園與鄭州園博園同日開放,已經累計接待游客25萬人次,2018年下半年苑陵故城外城生態保遺項目也將啟動,現在苑陵故城已經成為航空港區、鄭州市乃至全省的文化旅游亮點。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張翔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