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是11月14日晚上7點,陰云籠罩下的鄉村,愈顯寒冷。在這嚴寒里,62歲的洛寧縣城郊鄉塢西村退休教師柴根柱,卻不愿待在家里,吃罷飯丟下飯碗,就來到村里新建的黨建文化廣場上“耍”。
廣場上耀眼的燈光、歡快的舞步,似乎減少了幾分寒意。“活大半輩子了都沒見過這陣勢,沒想到鄉村的夜晚也能像城市里一樣熱鬧。”柴根柱說,他覺得過上幸福的生活,不能忘了黨,沒有鎮村干部的團結努力,村里也不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
黨建
健全村“兩委”班子
各項事業有了大變化
柴根柱的話,正是塢西村基層黨建的縮影。
曾經,在大約一年半的時間里,塢西村黨支部沒有支部書記,村“兩委”干部擠在村里學校的三間房子里辦公……
“那時候,別說帶著村民干事了,就是有村民到村委會辦事,找不到人也是常有的。”洛寧縣城郊鄉副書記金建鋒說,今年村“兩委”換屆時,塢西村健全了領導班子,各項事業也有了大的變化。
借助洛寧縣委落實洛陽市委“河洛黨建計劃”全面進步年的政策機遇,塢西村多渠道籌資260余萬元,新建了面積約6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并配套了便民服務中心、“三新講習所”、黨建書屋、老年互助幸福院、標準化衛生室、黨群綜合文化廣場等便民服務設施,面貌煥然一新。
“現在村里實行村干部掛牌值班制度,不分節假日每天都有人值班,群眾辦事方便多了。”金建鋒說。
扶貧
全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
洛寧縣素有“北國竹鄉”的美譽,塢西村的竹子,便是其中的代表。該村目前種植的竹子面積有300余畝。村里竹編產業曾是主要產業,也是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
“前兩年,因為竹編效益不好,依托竹編產業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就2萬元左右。”塢西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松民說,新的村“兩委”班子上任后,開始謀劃擴大集體收入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塢西村抓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建設機遇,建成了兩座村級光伏電站,一下子就為村里帶來了每年約21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當然,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帶動村里82戶貧困戶脫貧。”梁松民說,在扶貧政策支持下,村里還建起了面積48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因扶貧車間占地,再加上集體竹園、企業租地等收入,村里每年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0余萬元。
“一年就有這么多的集體經濟收入,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梁松民說。
建強基層堡壘,激活集體經濟活力,塢西村只是洛寧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掠影。洛寧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顏海波說,目前,該縣設立的各級集體經濟試點村97個,全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
創新
“雙支部”引領
沙梨銷售搭上電商平臺
洛寧縣馬店鎮關廟村的沙梨種植產業遠近聞名。為了發揮黨員在沙梨種植中的引領作用,當地黨委提出了關廟村黨支部+洛寧縣金珠沙梨協會黨支部的“雙支部”建設思路。
“沙梨協會黨支部書記是金珠沙梨的培育人李應賢,黨員主要是縣里林果方面的專家。關廟村黨支部書記是沙梨種植能手安民香。”馬店鎮黨委副書記衛松怡說,這兩個支部一個向村民提供沙梨種植的專業技術指導,一個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引導群眾從事沙梨種植脫貧致富。
2016年,關廟村以資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金珠沙梨發展有限公司,引導村民以產品入股的方式成立專業合作社,由公司對種植戶實行統一配苗、技術培訓、統一銷售。
“這降低了村民單獨面對市場時存在的風險。”安民香說,而村里通過資金入股,也有了一定的收益,等于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當年,在關廟村黨支部的引導下,沙梨銷售還搭上了電商平臺。“現在正是銷售的旺季,有時候通過電商渠道,一天就能賣三五百箱。”安民香說,由于電商銷售的沙梨品質更優,收益也更高。
模式
“黨員+企業+貧困戶”模式
貧困戶不擔風險年入5萬
棚外寒意陣陣,棚內暖流滾滾。11月14日下午,在河南信念集團洛寧縣長水鎮蔬菜大棚產業扶貧基地里,52歲的洛寧縣長水鎮長水村村民劉耀武,正在澆灌由他負責管理的娃娃菜地。
今年初,以零成本的投入,劉耀武承包了這里的一座占地約2.2畝的蔬菜大棚,并種上了黃瓜。
“我只種植管理,像肥料、技術都有基地提供,銷售也是他們負責。就這樣一季黃瓜下來,我就收入了3萬多元。”劉耀武說,再過一星期時間,娃娃菜就上市了,他預測還能收入兩萬元左右,這比他以前在外打零工強多了。
其實,給劉耀武帶來收益的,正是當地黨委政府打造的“黨員+企業+貧困戶”扶貧模式。
洛寧縣長水鎮黨委副書記李新峰介紹,該鎮以黨員為理事長,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社員,組成專業合作社,通過金融扶貧渠道貸款交由企業管理,用于建設蔬菜大棚。然后免費承包給貧困戶經營,并且由企業負責免費提供種植技術,解決銷路問題。
其中,僅長水村就成立了5個這樣的專業合作社,并建設了39個蔬菜大棚,帶動25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來源:河南商報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付首鵬
編輯:河南商報 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