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經銷商,他從“泥腿子”小王變身“老油條”王總。他靠著這桶油扎根鄭州,成為城市新中產。
1995年,王選合來到鄭州,成為一個糧油經營個體戶。
來自農村的他白手起家,從一個批發市場攤位開始鋪設,每換一處位置店面都增加一倍,一直到后來,他由小店店主變成了糧油批發商,營收從勉強維持成本變成了月入十萬元。
“因為我選對了品牌。”他這樣形容自己的成功。他強調的品牌,說的是“鑫苑”。從鄭州市鑫苑油脂有限公司建立,這個關鍵詞,始終伴隨左右,并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其他品牌所不能給予的。
在糧油市場打拼20多年,王選合見證和參與了這些年鄭州糧油市場的發展。他喜歡自稱“老油條”,20多年的從業經歷,他記住了很多別人都沒有概念的市場場景。
1995年,20歲出頭的王選合從農村來到鄭州。“父輩都是種地的,但是我不想像他們一樣,更不想讓下一代困在土地上。”王選合說。
初到鄭州,沒有技術也沒有啟動資金的他,迷茫了好一段時間。偶然下,他看到街邊很多賣糧油的小商店,自己突然來了靈感。“糧油是大伙兒過日子都離不開的東西,起步也簡單,我想或許我也能開個店試試。”王選合說。
當時的食用油都是裝在180公斤的大鐵桶里,來買油的市民都是拿著小油桶來“打”油。一個橢圓形的大深勺伸到油桶里,裝滿油,再倒入市民的小油桶中。
王選合在經三路附近的一個批發市場,找了一個小攤位,開始了他的糧油人生。
上世紀90年代末,鄭州的市場上還留有一部分國營糧油店,很多老鄭州人都習慣于去國營店買油。糧油個體戶剛剛成長起來,但相比國營,他們有自己的優勢。
“國營糧油店價格比較高,并且做生意‘死板’,個體戶做生意靈活,價位稍低。”王選合說。
人手不夠的情況下,他說服了自己的女朋友辭去工作,和他共同經營這家小店。女朋友守店,他就去跟機關食堂、學校食堂、餐廳等談合作。更多時候,他來往于批發油的路上。
或許在某個時期,王選合和一位叫苑士鋒的批發商打過照面,或者是在苑士鋒的手里買過油。但王選合當時不會知道,這個叫苑士鋒的人和他手里的油,在自己未來的從業生涯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彼時,賣油世家出生的苑士鋒,正在南陽路岳寨市場附近做食用油批發,因為他賣的油品質好、分量足,早已在鄭州的糧油圈小有名氣。苑士鋒也不會想到,王選合這個經營著不過幾十平方米的糧油店店主,未來會成為他最佳的合作伙伴之一。
王選合和苑士鋒是在1998年認識的,真正意義上成為忠實的合作伙伴是在2000年。
“當時的國營糧油店已經退出市場,私營企業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不過大多數品牌規模都很小,競爭主要體現在品質和分量上。一些商家為了多賺錢,會選擇在大豆油中加棕油(又叫棕櫚油)或者在售賣油的時候缺斤少兩。”王選合說。
“油摻油、鬼見愁”是當時糧油市場流行的一句俗語,說的就是糧油摻假的問題。如何判斷大豆油里是不是有棕油,王選合說一般消費者很難判斷,除非在冬天,能看到棕櫚油會出現凝固。
但當時市場上盛裝油用的都是能盛下180公斤油的大鐵皮桶,這種鐵桶,一是不透明,經銷商無法用肉眼看出油是不是足量;二是這種鐵桶運轉不方便,清理起來特別麻煩,桶里經常會有油脂殘留,經銷商批發回去,一時半會兒賣不完,日積月累,再用它裝油就會不衛生。

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工作人員正在介紹餐飲專用油
2000年,苑士鋒創立了自己的糧油品牌:鄭州鑫苑油脂有限公司(下稱“鑫苑”),王選合是鑫苑的經銷商之一。
王選合真正信任苑士鋒、信任鑫苑,是因為苑士鋒干的一件幾乎改變鄭州糧油市場的事兒:他率先在糧油市場使用20公斤的半透明白塑料周轉油桶。
“盛器的改變,也促使了糧油市場實現一定程度的透明。大豆油的基礎成色、分量都更容易判斷。”王選合說。
(3)
【共贏】從品質到服務 他被鑫苑徹底折服
苑士鋒和鑫苑果然沒有讓王選合失望。
先是品質。苑士鋒是“賣油郎”出身,深諳糧油之道,為了保證糧油質量,鑫苑的許多采購,都是他親自去辦。
“當時山東淄博有國內四大色拉油廠之一,苑總幾乎次次都和司機一起去運油,親自驗貨、裝貨、卸貨,他這股認真勁我們有目共睹,心里就多了一份信任。”王選合說。
再是服務。規模起來后,鑫苑置辦了很多面包車,成了鄭州區域較早實行免費送貨到門的企業。
“就算到現在也是。很多糧油品牌到現在還是讓我們自己去拉貨,鑫苑不僅是送貨上門,而且所有的送貨員服務態度都很好,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搭手幫忙是常有的事兒。”王選合說。
在與鑫苑合作的那些日子里,王選合女朋友變成了妻子、門店從70平方米的街邊小店開始,每換一處位置面積都增加一倍;一直到后來,他由小店店主變成了糧油批發商,營收從勉強維持成本也變成了月入十萬元。
鑫苑也相繼在周邊市場建立起了自己的辦事處,并成立下屬子公司“河南神苑油脂有限公司”,集研發、生產于一體。
2012年前后,王選合的店開到了邵莊批發市場,生意更是火爆。
“20升包裝的鑫苑大豆油,我們一個月能賣出去2000桶左右,并且因為鑫苑大豆油品質穩定,來買油的顧客大部分都是回頭客,并且還會主動給我們拉客戶過來。”王選合說。
從那以后,鑫苑的合作批發商里,王選合的店年銷量始終排在前列。
其實,2010年前后,金龍魚、福臨門等全國性的食用油品牌在鄭州市場上越來越多見,并且由于營銷做得好,對鑫苑大豆油這個本土品牌帶來了不少的沖擊。
“當時我雖然擔心鑫苑扛不住來自大品牌的壓力,但心里對鑫苑抱有信心,覺得它能扛過去。”王選合說。
王選合的信心不是憑空而來,鑫苑的品牌堅韌度也超出很多人想象,尤其是在品質方面。
2011年,一些地方出現地溝油事件,在糧油品牌品質不穩定、顧客對餐飲店信任度下降的時期,鑫苑20升包裝大豆油以過硬的品質,穩住了所在市場、合作餐企等。同年,鑫苑又放棄較大的20公斤周轉桶市場,開始使用更安全的20升一次性包裝。
2015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鑫苑全力聚焦餐飲大豆油的研發,隨后推出了“無添加大豆油”。
大豆油中55個檢測標準,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全部滿足甚至高于國家標準,這讓它徹底打開了餐飲市場,也給下游經銷商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
王選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在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出來之后,機關食堂、學校食堂、中高端餐飲店的需求明顯增加。記者走訪時也發現,說起餐飲用油,不少批發商都會推薦鑫苑。
據了解,截至2018年10月份,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合作的餐飲企業共5226家,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餐廳109家。
王選合給自己門店起名為“選合糧油商行”,招牌上,這幾個字前面標上了“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在店里的貨架上,鑫苑油也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王選合與苑士鋒相伴20年,這些行動,大概就是彼此信任的最好證據吧。
作者: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郝楠楠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1995年,王選合來到鄭州,成為一個糧油經營個體戶。
來自農村的他白手起家,從一個批發市場攤位開始鋪設,每換一處位置店面都增加一倍,一直到后來,他由小店店主變成了糧油批發商,營收從勉強維持成本變成了月入十萬元。
“因為我選對了品牌。”他這樣形容自己的成功。他強調的品牌,說的是“鑫苑”。從鄭州市鑫苑油脂有限公司建立,這個關鍵詞,始終伴隨左右,并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其他品牌所不能給予的。
(1)
【初見】他們都曾為糧油市場努力
【初見】他們都曾為糧油市場努力
在糧油市場打拼20多年,王選合見證和參與了這些年鄭州糧油市場的發展。他喜歡自稱“老油條”,20多年的從業經歷,他記住了很多別人都沒有概念的市場場景。
1995年,20歲出頭的王選合從農村來到鄭州。“父輩都是種地的,但是我不想像他們一樣,更不想讓下一代困在土地上。”王選合說。
初到鄭州,沒有技術也沒有啟動資金的他,迷茫了好一段時間。偶然下,他看到街邊很多賣糧油的小商店,自己突然來了靈感。“糧油是大伙兒過日子都離不開的東西,起步也簡單,我想或許我也能開個店試試。”王選合說。
當時的食用油都是裝在180公斤的大鐵桶里,來買油的市民都是拿著小油桶來“打”油。一個橢圓形的大深勺伸到油桶里,裝滿油,再倒入市民的小油桶中。
王選合在經三路附近的一個批發市場,找了一個小攤位,開始了他的糧油人生。
上世紀90年代末,鄭州的市場上還留有一部分國營糧油店,很多老鄭州人都習慣于去國營店買油。糧油個體戶剛剛成長起來,但相比國營,他們有自己的優勢。
“國營糧油店價格比較高,并且做生意‘死板’,個體戶做生意靈活,價位稍低。”王選合說。
人手不夠的情況下,他說服了自己的女朋友辭去工作,和他共同經營這家小店。女朋友守店,他就去跟機關食堂、學校食堂、餐廳等談合作。更多時候,他來往于批發油的路上。
或許在某個時期,王選合和一位叫苑士鋒的批發商打過照面,或者是在苑士鋒的手里買過油。但王選合當時不會知道,這個叫苑士鋒的人和他手里的油,在自己未來的從業生涯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彼時,賣油世家出生的苑士鋒,正在南陽路岳寨市場附近做食用油批發,因為他賣的油品質好、分量足,早已在鄭州的糧油圈小有名氣。苑士鋒也不會想到,王選合這個經營著不過幾十平方米的糧油店店主,未來會成為他最佳的合作伙伴之一。
(2)
【合作】一個行為“收買”了他近18年的信任
【合作】一個行為“收買”了他近18年的信任
王選合和苑士鋒是在1998年認識的,真正意義上成為忠實的合作伙伴是在2000年。
“當時的國營糧油店已經退出市場,私營企業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不過大多數品牌規模都很小,競爭主要體現在品質和分量上。一些商家為了多賺錢,會選擇在大豆油中加棕油(又叫棕櫚油)或者在售賣油的時候缺斤少兩。”王選合說。
“油摻油、鬼見愁”是當時糧油市場流行的一句俗語,說的就是糧油摻假的問題。如何判斷大豆油里是不是有棕油,王選合說一般消費者很難判斷,除非在冬天,能看到棕櫚油會出現凝固。
但當時市場上盛裝油用的都是能盛下180公斤油的大鐵皮桶,這種鐵桶,一是不透明,經銷商無法用肉眼看出油是不是足量;二是這種鐵桶運轉不方便,清理起來特別麻煩,桶里經常會有油脂殘留,經銷商批發回去,一時半會兒賣不完,日積月累,再用它裝油就會不衛生。

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工作人員正在介紹餐飲專用油
2000年,苑士鋒創立了自己的糧油品牌:鄭州鑫苑油脂有限公司(下稱“鑫苑”),王選合是鑫苑的經銷商之一。
王選合真正信任苑士鋒、信任鑫苑,是因為苑士鋒干的一件幾乎改變鄭州糧油市場的事兒:他率先在糧油市場使用20公斤的半透明白塑料周轉油桶。
“盛器的改變,也促使了糧油市場實現一定程度的透明。大豆油的基礎成色、分量都更容易判斷。”王選合說。
王選合成了苑士鋒最忠實的經銷商之一。“干我們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誠信,我在苑總身上看到了這兩個字。”王選合說。
(3)
【共贏】從品質到服務 他被鑫苑徹底折服
苑士鋒和鑫苑果然沒有讓王選合失望。
先是品質。苑士鋒是“賣油郎”出身,深諳糧油之道,為了保證糧油質量,鑫苑的許多采購,都是他親自去辦。
“當時山東淄博有國內四大色拉油廠之一,苑總幾乎次次都和司機一起去運油,親自驗貨、裝貨、卸貨,他這股認真勁我們有目共睹,心里就多了一份信任。”王選合說。
再是服務。規模起來后,鑫苑置辦了很多面包車,成了鄭州區域較早實行免費送貨到門的企業。
“就算到現在也是。很多糧油品牌到現在還是讓我們自己去拉貨,鑫苑不僅是送貨上門,而且所有的送貨員服務態度都很好,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搭手幫忙是常有的事兒。”王選合說。
在與鑫苑合作的那些日子里,王選合女朋友變成了妻子、門店從70平方米的街邊小店開始,每換一處位置面積都增加一倍;一直到后來,他由小店店主變成了糧油批發商,營收從勉強維持成本也變成了月入十萬元。
鑫苑也相繼在周邊市場建立起了自己的辦事處,并成立下屬子公司“河南神苑油脂有限公司”,集研發、生產于一體。
2012年前后,王選合的店開到了邵莊批發市場,生意更是火爆。
“20升包裝的鑫苑大豆油,我們一個月能賣出去2000桶左右,并且因為鑫苑大豆油品質穩定,來買油的顧客大部分都是回頭客,并且還會主動給我們拉客戶過來。”王選合說。
從那以后,鑫苑的合作批發商里,王選合的店年銷量始終排在前列。
(4)
【發展】品質力量:化解危機讓經銷商自愿成為品牌宣傳者
【發展】品質力量:化解危機讓經銷商自愿成為品牌宣傳者
其實,2010年前后,金龍魚、福臨門等全國性的食用油品牌在鄭州市場上越來越多見,并且由于營銷做得好,對鑫苑大豆油這個本土品牌帶來了不少的沖擊。
“當時我雖然擔心鑫苑扛不住來自大品牌的壓力,但心里對鑫苑抱有信心,覺得它能扛過去。”王選合說。
王選合的信心不是憑空而來,鑫苑的品牌堅韌度也超出很多人想象,尤其是在品質方面。
2011年,一些地方出現地溝油事件,在糧油品牌品質不穩定、顧客對餐飲店信任度下降的時期,鑫苑20升包裝大豆油以過硬的品質,穩住了所在市場、合作餐企等。同年,鑫苑又放棄較大的20公斤周轉桶市場,開始使用更安全的20升一次性包裝。
2015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鑫苑全力聚焦餐飲大豆油的研發,隨后推出了“無添加大豆油”。
大豆油中55個檢測標準,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全部滿足甚至高于國家標準,這讓它徹底打開了餐飲市場,也給下游經銷商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
王選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在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出來之后,機關食堂、學校食堂、中高端餐飲店的需求明顯增加。記者走訪時也發現,說起餐飲用油,不少批發商都會推薦鑫苑。
據了解,截至2018年10月份,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合作的餐飲企業共5226家,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餐廳109家。
王選合給自己門店起名為“選合糧油商行”,招牌上,這幾個字前面標上了“鑫苑無添加大豆油”;在店里的貨架上,鑫苑油也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王選合與苑士鋒相伴20年,這些行動,大概就是彼此信任的最好證據吧。
作者: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郝楠楠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