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鄭州的糧油市場個體戶經營初露鋒芒,一個叫苑士鋒的賣油郎,在鄭州的馬路市場上兜售他從家里帶出來的香油、花生油。
2000年前后,糧油私營企業集中爆發,苑士鋒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鄭州市鑫苑油脂有限公司。
至今18年,鄭州乃至全國糧油市場風云變幻,而鑫苑在不同時期都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創新道路,它是如何做到的?
上世紀90年代,在鄭州的糧油市場,你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種場景:爸爸一只手牽著孩子,另一只手拎著一個小油壺,在一個賣油鋪子前排隊打油。
油鋪里,放著幾只綠色、圓柱狀的大鐵皮桶,一只桶能裝進去180公斤油。顧客把油壺遞過來,賣油郎往壺嘴里塞一個漏斗,一手扶著,一手拿著圓柱形的深勺,往漏斗里灌油。
在1995年前后就開始做食用油經銷商的王選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那個時候從上游進油,都是綠皮大鐵桶。加上當時鄭州的食用油品牌多而雜,很多都是小作坊生產,本來就容易在品質上造假,這種桶無疑還降低了造假的成本。
王選合所說的造假,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質量造假。不少廠家為了節約成本,會在食用油里添加棕油(也叫棕櫚油),棕油價格低、質量差。二是重量造假。一個鐵皮桶所能承裝的油約為180公斤,但因為鐵皮桶不透明的缺點,在重量把控上很容易出現紕漏。
當時個體戶經營剛興起不久,比不了國營糧油店的權威性,商戶們因為造假現象,苦不堪言。另外一個會大量采購食用油的,是餐飲企業,他們同樣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另外,用大鐵皮桶裝油還存在衛生把控問題,總之很不方便。”王選合說。
轉機出現在2002年。一家名為“鄭州市鑫苑油脂有限公司”(下稱“鑫苑”)的企業,推出了一種容量為20公斤的白皮塑料桶作為周轉桶。
新型周轉桶一推出,立刻火爆了全國,鑫苑也名聲大振。
所謂“用戶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生產產品、解決問題,給用戶帶來最直接、最便利的享受。
在調味品領域,以“便利”取勝的企業不在少數,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加加醬油。
“一個醬油瓶蓋,突破百年歷史”這句話曾作為加加醬油的廣告宣傳語,不少人都聽過。它說的是1997年,加加醬油在醬油瓶蓋上作出的突破創新。

糧油店老板娘整理貨架上的食用油 河南商報記者 楊琨/攝
傳統的醬油瓶蓋都是封閉式的塑料瓶蓋,用戶在倒醬油的時候,使用量往往無法控制,加加將傳統的塑料瓶蓋改成了帶拉環、開孔小的瓶蓋,既美觀衛生又方便用戶。
憑著這一突破,加加在調味品行業迅速打開市場,這個創意也快速被其他品牌所借鑒使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包裝更新革命。之后的加加,拿下“醬油第一股”,順利上市。
回到20公斤白皮塑料周轉桶上,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質量、重量造假的可能性,同時又提升了運輸效率,還規避了大鐵桶的衛生問題,對經銷商和餐飲企業來說,可謂是相當便利。
鑫苑和它的創始人苑士鋒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后來在2011年,同樣的“變革”再次在鑫苑出現,為提升包裝品質,鑫苑再次放棄20公斤周轉桶,一夜之間,全部更換成更衛生、更健康的一次性20升包裝桶,再次引領“潮流”。
如果只是包裝的變革,鑫苑或許在行業的認可度不會這么高,回歸到油本身,鑫苑還勝在“品質”和“定位”。
2006年,為保證品質和市場供應穩定,鑫苑相繼建立了西安、運城、成都、慶陽、拉薩及日照辦事處;在惠濟區征田40畝,成立了鑫苑下屬子公司——河南神苑油脂有限公司,集研發、生產于一體。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鑫苑把客戶目標對準家庭和餐飲企業。
2010年之后,鄭州糧油市場的競爭更加劇烈,金龍魚、福臨門等大品牌紛紛發力,尤其是在“小包裝”上,更加靠近家庭消費需要。苑士鋒開始意識到,這樣硬碰硬是不可取的,作為河南的本土品牌,必須做品牌化運作。
之后的幾年,鑫苑在客戶群體定位上做了重新梳理。“我們發現,過去幾年,60%~70%銷量都集中在餐飲企業當中,開始品牌化運作后,我們決定還是回到自己的優勢產品——餐飲大豆油上。”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總經理袁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2015年,鑫苑全力聚焦大豆油的研發,并在年底推出了“無添加大豆油”。
產品研發的過程很艱難,“比如要解決的‘抗氧化劑’的問題,這種添加劑是為了延長油的保質期,但去掉添加劑,如何保證大豆油符合餐廳的周轉使用期?保證不同季節產品的穩定?還有,在沒有色素等添加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菜品色澤度?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為此,我們多次實驗,無數次拜訪學術專家。”袁震說。
產品推出之后,鑫苑又邁出了“令人費解”的一步。
走進健康餐企,免費為餐企做宣傳、做品牌指導。截至今年11月份,鑫苑走進健康餐企56家、為選用好食材的餐企做食材升級及探店宣傳45家,多次參與烹飪比賽、烹飪文化交流會等。
“這種免費的活動是值得的,是鑫苑必須做的。我們把好的、符合用戶健康理念的餐企宣傳出去,培養消費者對‘健康食材’的認知,同時也讓更多人明白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價值。”袁震說。
把客戶群體定位餐飲企業并免費為餐企做宣傳和品牌指導,這種做法是否真正符合鑫苑現階段發展情況?
調味品領域知名專家、至匯戰略營銷總經理、首席顧問張戟認為,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這是在做“細分市場”。
“食用油的市場主要分為家庭消費、工業、餐飲。產品類別上,大豆油、調和油這兩個集中度都已經很高了;從品牌競爭來說,金龍魚、福臨門實力都很強。在大眾市場與其他市場上,鑫苑與這兩個大品牌相比優勢不明顯,選擇餐飲這個細分市場,是一個新的突破。”張戟說。
張戟認為,從戰略上來講,鑫苑是重構了它的市場邊界,將其業務核心戰略聚焦餐飲領域。“跟餐飲企業合作,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也是與其達成了一種深層次的戰略關系,二者共同構建新型的商業生態鏈。”張戟說。
大豆油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就是一種原料,但鑫苑幫助餐飲企業做宣傳,向餐飲消費者傳達餐企信息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加強了消費者對“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接受程度,這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沒有站在自身角度去宣傳油多好,而是去幫助餐飲企業傳播、提高客流、提高形象,進而實現雙方利益一體化。”張戟說。
作者: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郝楠楠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2000年前后,糧油私營企業集中爆發,苑士鋒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鄭州市鑫苑油脂有限公司。
至今18年,鄭州乃至全國糧油市場風云變幻,而鑫苑在不同時期都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創新道路,它是如何做到的?
(1)
【起點】鄭州誕生了一種火爆全國的食用油桶
【起點】鄭州誕生了一種火爆全國的食用油桶
上世紀90年代,在鄭州的糧油市場,你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種場景:爸爸一只手牽著孩子,另一只手拎著一個小油壺,在一個賣油鋪子前排隊打油。
油鋪里,放著幾只綠色、圓柱狀的大鐵皮桶,一只桶能裝進去180公斤油。顧客把油壺遞過來,賣油郎往壺嘴里塞一個漏斗,一手扶著,一手拿著圓柱形的深勺,往漏斗里灌油。
在1995年前后就開始做食用油經銷商的王選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那個時候從上游進油,都是綠皮大鐵桶。加上當時鄭州的食用油品牌多而雜,很多都是小作坊生產,本來就容易在品質上造假,這種桶無疑還降低了造假的成本。
王選合所說的造假,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質量造假。不少廠家為了節約成本,會在食用油里添加棕油(也叫棕櫚油),棕油價格低、質量差。二是重量造假。一個鐵皮桶所能承裝的油約為180公斤,但因為鐵皮桶不透明的缺點,在重量把控上很容易出現紕漏。
當時個體戶經營剛興起不久,比不了國營糧油店的權威性,商戶們因為造假現象,苦不堪言。另外一個會大量采購食用油的,是餐飲企業,他們同樣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另外,用大鐵皮桶裝油還存在衛生把控問題,總之很不方便。”王選合說。
轉機出現在2002年。一家名為“鄭州市鑫苑油脂有限公司”(下稱“鑫苑”)的企業,推出了一種容量為20公斤的白皮塑料桶作為周轉桶。
新型周轉桶一推出,立刻火爆了全國,鑫苑也名聲大振。
(2)
【分析】一個桶的變化帶來糧油行業變革
【分析】一個桶的變化帶來糧油行業變革
一只桶,為何會給糧油市場帶來如此大的震撼?也許用“用戶思維”這個詞最有說服力。
所謂“用戶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生產產品、解決問題,給用戶帶來最直接、最便利的享受。
在調味品領域,以“便利”取勝的企業不在少數,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加加醬油。
“一個醬油瓶蓋,突破百年歷史”這句話曾作為加加醬油的廣告宣傳語,不少人都聽過。它說的是1997年,加加醬油在醬油瓶蓋上作出的突破創新。

糧油店老板娘整理貨架上的食用油 河南商報記者 楊琨/攝
傳統的醬油瓶蓋都是封閉式的塑料瓶蓋,用戶在倒醬油的時候,使用量往往無法控制,加加將傳統的塑料瓶蓋改成了帶拉環、開孔小的瓶蓋,既美觀衛生又方便用戶。
憑著這一突破,加加在調味品行業迅速打開市場,這個創意也快速被其他品牌所借鑒使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包裝更新革命。之后的加加,拿下“醬油第一股”,順利上市。
回到20公斤白皮塑料周轉桶上,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質量、重量造假的可能性,同時又提升了運輸效率,還規避了大鐵桶的衛生問題,對經銷商和餐飲企業來說,可謂是相當便利。
鑫苑和它的創始人苑士鋒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后來在2011年,同樣的“變革”再次在鑫苑出現,為提升包裝品質,鑫苑再次放棄20公斤周轉桶,一夜之間,全部更換成更衛生、更健康的一次性20升包裝桶,再次引領“潮流”。
(3)
【戰略】品牌化發展,與餐企合作
【戰略】品牌化發展,與餐企合作
如果只是包裝的變革,鑫苑或許在行業的認可度不會這么高,回歸到油本身,鑫苑還勝在“品質”和“定位”。
2006年,為保證品質和市場供應穩定,鑫苑相繼建立了西安、運城、成都、慶陽、拉薩及日照辦事處;在惠濟區征田40畝,成立了鑫苑下屬子公司——河南神苑油脂有限公司,集研發、生產于一體。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鑫苑把客戶目標對準家庭和餐飲企業。
2010年之后,鄭州糧油市場的競爭更加劇烈,金龍魚、福臨門等大品牌紛紛發力,尤其是在“小包裝”上,更加靠近家庭消費需要。苑士鋒開始意識到,這樣硬碰硬是不可取的,作為河南的本土品牌,必須做品牌化運作。
之后的幾年,鑫苑在客戶群體定位上做了重新梳理。“我們發現,過去幾年,60%~70%銷量都集中在餐飲企業當中,開始品牌化運作后,我們決定還是回到自己的優勢產品——餐飲大豆油上。”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總經理袁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2015年,鑫苑全力聚焦大豆油的研發,并在年底推出了“無添加大豆油”。
產品研發的過程很艱難,“比如要解決的‘抗氧化劑’的問題,這種添加劑是為了延長油的保質期,但去掉添加劑,如何保證大豆油符合餐廳的周轉使用期?保證不同季節產品的穩定?還有,在沒有色素等添加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菜品色澤度?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為此,我們多次實驗,無數次拜訪學術專家。”袁震說。
產品推出之后,鑫苑又邁出了“令人費解”的一步。
走進健康餐企,免費為餐企做宣傳、做品牌指導。截至今年11月份,鑫苑走進健康餐企56家、為選用好食材的餐企做食材升級及探店宣傳45家,多次參與烹飪比賽、烹飪文化交流會等。
“這種免費的活動是值得的,是鑫苑必須做的。我們把好的、符合用戶健康理念的餐企宣傳出去,培養消費者對‘健康食材’的認知,同時也讓更多人明白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價值。”袁震說。
(4)
【觀點】細分市場、重構市場邊界 鑫苑的戰略是可取的
【觀點】細分市場、重構市場邊界 鑫苑的戰略是可取的
把客戶群體定位餐飲企業并免費為餐企做宣傳和品牌指導,這種做法是否真正符合鑫苑現階段發展情況?
調味品領域知名專家、至匯戰略營銷總經理、首席顧問張戟認為,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這是在做“細分市場”。
“食用油的市場主要分為家庭消費、工業、餐飲。產品類別上,大豆油、調和油這兩個集中度都已經很高了;從品牌競爭來說,金龍魚、福臨門實力都很強。在大眾市場與其他市場上,鑫苑與這兩個大品牌相比優勢不明顯,選擇餐飲這個細分市場,是一個新的突破。”張戟說。
張戟認為,從戰略上來講,鑫苑是重構了它的市場邊界,將其業務核心戰略聚焦餐飲領域。“跟餐飲企業合作,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也是與其達成了一種深層次的戰略關系,二者共同構建新型的商業生態鏈。”張戟說。
大豆油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就是一種原料,但鑫苑幫助餐飲企業做宣傳,向餐飲消費者傳達餐企信息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加強了消費者對“鑫苑無添加大豆油”的接受程度,這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沒有站在自身角度去宣傳油多好,而是去幫助餐飲企業傳播、提高客流、提高形象,進而實現雙方利益一體化。”張戟說。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