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關村隸屬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盛灣鎮,是位于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河南一側的臨江山村。2009年,因處中線調水的172米水位線以下,800多位魚關村民離開世代生活的村落,以移民的身份在200余公里外的陌生土地上開始新生活。
人搬走了,卻留下了一泓“忠誠奉獻”的上善之水,一種“大愛報國”移民精神。為了弘揚傳承移民精神,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廖華歌建議,應修建一座魚關“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劇院”,并把魚關村納入南水北調干部學院統籌管理。
【這個山村40萬居民遷往異地,留下“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
從1959年丹江口大壩修建,到2014年中線工程通水,55年間,魚關村所在的淅川縣近40萬移民,響應國家號召,為了清水北送遷往異地他鄉。
廖華歌介紹,從2010年開始,由南陽市文化界發起,眾多作家、藝術家、企業家、愛心人士參與,旨在保護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而栽植“南水北調移民紀念林”的行動在魚關村展開。
目前,經過10多年的栽種,如今的魚關已樹如傘蓋、花似云簇、水凈如鏡。
在廖華歌看來,現在的魚關,既是一座用真山真水一樹一花建起的生態公園,更是一座見證中線歷史、鐫刻移民精神的生動課堂。
魚關村紀念亭(碑)、移民廣場、移民紀念林、移民豐碑、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南陽市移民教育培訓基地、中國報告文學南陽創作研究基地、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紀念館……一一坐落在魚關的青山綠水間。
“由花崗巖巨石打造的移民豐碑,每座長8米高2米重20余噸,共56座,鐫刻了16.59萬移民的姓名。”據廖華歌介紹,每個鄉(鎮)名、村名、組名、人名,都不僅僅只是一個名字,背后都流淌著悲歡故事和奉獻贊歌。
據了解,魚關村是全國第一個由民間策劃、組織、實施,在移民村舊址上建起的集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發掘傳承、移民精神教育培訓、移民文藝作品創作為一體的文化傳承創新園區。
廖華歌介紹,魚關村的雙館(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紀念館)、兩基地(南陽市移民教育培訓基地、中國報告文學南陽創作研究基地),已成為南陽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首選陣地,承接過南陽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移民精神教育培訓、黨員主題黨日活動以及文藝工作者、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師生的活動,在全省乃至全國呈現出意義重大、特色鮮明的展館教育和活動品牌服務。
【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建設“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劇院”】
現在的魚關,已經擁有多重意義,既是南水北調精神地標,又是移民精神的發源地,還是庫區移民的心靈家園。
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弘揚傳承移民精神,廖華歌希望,相關部門應盡可能給予魚關村一定的協調支持和配套幫助。
具體來說,她建議,修建一座魚關“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劇院”,通過“大劇院+”模式,使魚關基地建設更加符合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使魚關基地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實現多方面輻射。
“比如大劇院+教育。”廖華歌舉例說,不少大劇院與學校、教育機構合作,開發靈活多樣的大劇院課程、項目等,深受青少年和家長喜愛。
另外,還有大劇院+科技。她表示,如果能將影像播放運用于大劇院,對于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魚關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廖華歌給出了一組數據,自2018年3月28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開館以來,日平均參觀人數在300人以上,接待過鄉村振興研討會、宣傳工作(淅川)座談會、清華大學等多所院校的教育實踐活動、多個單位的主題黨員日活動等。
經過不斷努力,魚關村已在移民歷史、移民文化、移民精神、移民教育上呈現出一定的層次和成效。
基于此,她建議,希望可以整合資源,把魚關村納入南水北調干部學院統籌管理,使移民精神真正起到教育培訓作用,從而得以更好地弘揚與傳承。(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