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通訊員賀洪強 李東霞
6月16日,在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小吳莊村的果蔬溫室大棚內,各種果蔬喜獲豐收。

一畦畦紅葫蘆、黃金果、卷珠簾二號等40多個新品種的番茄掛滿枝頭,色彩鮮艷,長勢喜人;一個個“吊著長”的彩虹瓜香氣四溢,呈現一派碩果累累、瓜果豐收的景象。村民們忙著采摘、分揀、裝箱,把這些新鮮的蔬菜、瓜果銷往全國各地,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這個518品種的番茄,畝產1.5萬公斤,產值可達6萬元。”果蔬大棚負責人趙戰勝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們依托河南農業大學的科研技術,引進了彩虹瓜、番茄系列農產品。
多年來,小吳莊村村民大都以種植傳統應季蔬菜為主。為提高群眾收入,改變單一的農產品種植結構,去年9月,福寧集鎮黨委、政府結合該鎮實際,建成蔬菜大棚23座、智能玻璃溫室1座,總投資775.52萬元,占地113畝,吸納了100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

“從果蔬大棚建好我就在這里打工,每天可以掙到90元錢,在掙錢的同時又能照顧家庭,兩不誤,而且不管刮風下雨都可以掙到錢,我非常滿意。”小吳莊村村民閆素紅說。
據趙戰勝介紹,他們將逐步打造集休閑、娛樂、采摘為一體的綠色生態果蔬基地,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群眾一起致富。
近年來,福寧集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引導當地村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強力推進果蔬生產向高效、安全、無公害、品牌化方向發展,讓果蔬大棚變身“小康大棚”,助力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蓬勃發展。
福寧集鎮政府還與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由河南農業大學負責技術,進行品種培育,產品對口銷往上海、鄭州等地。該項目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扶貧產業”的“五合一”模式,著力打造高效農業示范園,帶動全鎮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編輯 呂瑞天 張恒 李英旋 )
6月16日,在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小吳莊村的果蔬溫室大棚內,各種果蔬喜獲豐收。

一畦畦紅葫蘆、黃金果、卷珠簾二號等40多個新品種的番茄掛滿枝頭,色彩鮮艷,長勢喜人;一個個“吊著長”的彩虹瓜香氣四溢,呈現一派碩果累累、瓜果豐收的景象。村民們忙著采摘、分揀、裝箱,把這些新鮮的蔬菜、瓜果銷往全國各地,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這個518品種的番茄,畝產1.5萬公斤,產值可達6萬元。”果蔬大棚負責人趙戰勝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們依托河南農業大學的科研技術,引進了彩虹瓜、番茄系列農產品。
多年來,小吳莊村村民大都以種植傳統應季蔬菜為主。為提高群眾收入,改變單一的農產品種植結構,去年9月,福寧集鎮黨委、政府結合該鎮實際,建成蔬菜大棚23座、智能玻璃溫室1座,總投資775.52萬元,占地113畝,吸納了100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

“從果蔬大棚建好我就在這里打工,每天可以掙到90元錢,在掙錢的同時又能照顧家庭,兩不誤,而且不管刮風下雨都可以掙到錢,我非常滿意。”小吳莊村村民閆素紅說。
據趙戰勝介紹,他們將逐步打造集休閑、娛樂、采摘為一體的綠色生態果蔬基地,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群眾一起致富。
近年來,福寧集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引導當地村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強力推進果蔬生產向高效、安全、無公害、品牌化方向發展,讓果蔬大棚變身“小康大棚”,助力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蓬勃發展。
福寧集鎮政府還與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由河南農業大學負責技術,進行品種培育,產品對口銷往上海、鄭州等地。該項目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扶貧產業”的“五合一”模式,著力打造高效農業示范園,帶動全鎮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編輯 呂瑞天 張恒 李英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