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的庭院,房屋仍保留著石砌結構,木板門框,方形木柵窗臺,有的直接鑲切于石頭墻中,有的則用磚塊代替石頭壘砌而成。墻上掛著的煤油馬燈、農耕器具和屋頂長滿苔蘚的瓦片更顯地古色古香,勾起了人們對舊時鄉村生活的點滴回憶。
近日,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在平頂山市寶豐縣觀音堂生態林業示范區的余家村看到,經過改造的古舊老宅,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庭院,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進入老宅,空調、電視、沙發、大床、抽水馬桶……屋內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與外表斑駁的老屋形成鮮明對比。經過改造后,成為遠近聞名的民宿,引得八方游客前來度假休閑。“這里沒有城市的喧鬧,環境幽雅,綠意盎然,空氣清新,坐在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里,體驗著現代化的設施,讓人感覺很奇妙。”今年四十多歲的游客馬鵬展說。
“沒想到閑置的老房子現在成了寶貝。”余家村支部書記張紅昌說。余家村的這些老舊石砌結構老宅,經歷幾十年的風雨,本屬拆除的危房。經過改造,成了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每到節假日,都有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據了解,為推動鄉村振興,該縣于2019年6月成立余家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發展村集體經濟,把余家村部分搬遷后留下的閑置傳統建筑老宅,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民俗庭院,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還能夠讓農戶參與分紅,實現“公司+合作社+農戶”三方共贏。
“以前村上基礎條件差,沒有人愿意待著,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來旅游的人多了,我們的特產花椒銷路也打開了,每年輕輕松松就有六、七萬元的收入。”村民解玉魁說。
與此同時,作為全縣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村的石橋鎮邢家村,把推進宅基地改革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對騰出來的宅基地進行精細化分類盤活,以老舊宅基地入股形式成立邢家酒業有限公司,每年村集體可分紅6萬,有效地盤活了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為鄉村振興發展釋放出新的活力。
“邢莊村有悠久的釀酒歷史,我每年以5000元的租金承包了村里的幾戶老宅,打造成了小酒館,去年一年收入都有七萬多,比出去打工強多了。”該村返鄉創業青年邢延豪說。以前村上可以說是“臟、亂、差”,現在進入村莊,路邊小溪潺潺流,道路干凈整潔,村內環境優雅,已經成為大家周末休閑旅游的熱門選擇。
如今,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這些“沉睡”的老宅正在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全縣共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741宗,面積259.73畝,用于改建圖書館、村史館、養老中心等公共設施,發展文化旅游、民宿,打造菜園、果園、花園、游園等,收回的土地房屋實現了高效利用,激發了鄉村振興新的活力。
編輯:李英旋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