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李恒
11月29日,氣溫驟降,但鄭州市二七區福華街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卻整潔明亮,溫暖如春。曹梅英是中心的“???rdquo;,91歲高齡的她精神矍鑠,逢人便夸:“這吃得好、住得舒服、有人聊天,還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照顧,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這是二七區養老服務工作的縮影。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從2016年以來,二七區創新打造“溫暖二七”,把養老服務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圍繞服務對象這“一個關鍵”,抓實抓好服務網絡、服務力量、服務內容、服務延伸“四個方面”,努力實現“設施完善、服務多元、精準到家、持續長久”,讓老年人過上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立足服務對象 讓措施更精準
數據統計,二七區60歲及以上人口為13.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2.79%。其中,32840人是需要養老服務的主要群體,而這部分群眾90%都希望能依托社區居家養老。
二七區從需求側入手、從供給側發力,出臺了一系列養老設施建設、服務機構培育等文件、方案,建立養老服務工作清單,形成政府、企業、醫院、市場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

按照服務對象對應所在社區,分別建立了需要養老服務的信息臺賬,完善老年人口、特殊人群、服務供給體系等數據庫,綜合分析服務需求,保障養老服務供需對接高效優質。
完善網絡體系 讓社區養老全覆蓋
二七區聚焦“百千萬”溫暖工程,堅持“大中心+小中心+數字化”,逐步構建了普惠性、分布式的社區居家養老體系。
高標準打造了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區級養老服務中心,集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于一體,開展政策研究與咨詢、服務質量提升、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培訓、產業孵化、運營安全監管等六項工作,形成養老服務的全鏈條管理;同時,引進行業領先企業上海愛照護作為運營機構,打造養老服務的示范標桿。

加快推進“大中心+小中心”全覆蓋。通過與黨群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建共融,以及新建、改擴建、開發商配建、“三供一業”移交、老舊小區改造、盤活閑置資源等方式,全區已建成養老服務設施101處6萬┫,覆蓋83%的城市社區,計劃2022年實現全覆蓋。其中,轄區福華街街道已經實現了“1+12”的大小中心全覆蓋。
探索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線上通過智慧居家養老云平臺、智能化終端設備、呼叫中心三個環節緊緊相扣,實現養老服務中心協調指揮、專業機構優質服務與居家養老需求高效聯動;線下成立“助老員”“養老管家”團隊,定期開展專業培訓,上門提供“保姆式”日常照料和護理服務,構建無縫對接的居家養老網絡。
整合多元力量 讓養老服務更專業
長久以來,二七區堅持黨建引領,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和群眾積極參與,強化專業力量,堅持走市場化、社會化、可持續的路子。

通過建設獎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了上海愛照護、安康通等6家本土化機構,對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進行專業運營,促進市場主體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發展。
強化政府力量,面對面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資源介紹、轄區內各類養老設施信息;提供養老政策咨詢,基本公共政策的指導和辦事指南;以及提供個性化養老服務清單、緊急性幫助等服務。同同時,結合“紅色物業”,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模式,整合物業、家政、餐飲等各類社會資源,提供多樣化、便捷化、嵌入式服務。
強化社會力量,探索以服務今天、享受明天為主題的“時間銀行”等做法,通過社區鄰里網絡,由社區低齡老年志愿者與80歲以上高齡獨居老人結成“伙伴”,使公益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成為養老服務的有益補充。

做實多樣內容 讓養老服務更優質
二七區堅持“更好服務、更低成本”,針對老年群體所需所急所盼,開展精準化服務。其中,對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主要滿足其就餐、娛樂等需求;對于有就醫需求的老人,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提供醫護上門、急診急救、康復保健等服務;對于需要上門照顧的老人,通過視頻、語音、一鍵呼叫,實現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居家老人互聯互通,及時高效滿足需求。
滿足多樣化需求,建立“6+X”一站式綜合型服務模式,即助餐、助樂、助醫、助潔、助購、助急“六助”+特色服務。針對群眾最關心的就餐問題,打造中央配餐中心2個,社區小廚房52個,能夠滿足1.3萬老人的就餐需求。
實施個性化關懷,每年財政投入近500萬元,為60周歲以上失能、困難、獨居空巢、失獨家庭等500名老人提供政府購買服務,讓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推動服務延伸 讓養老“不離家”
二七區注重把服務延伸到每家每戶,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幸福養老。

推動人員延伸,建立管家式的“養老管家”工作體系,以“大中心+小中心”為平臺,每個社區結合需要服務的老人信息臺賬,按照每20個老人配備一位“養老管家”的模式,將服務分包落實到人,打通聯系群眾、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米”。
推動設施延伸,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探索電梯、樓道等適老化改造,進一步滿足老年人使用需求;試點打造“家庭養老床位”,由機構和養老服務中心上門提供助餐、醫療康復等“機構式”服務套餐,把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有效解決老年人出行困難、居家不便等難題,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親情的陪伴下安享晚年。
推動醫療延伸,大力推進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服務模式,加快推動“五醫聯動”,把醫療服務延伸到老人身邊。已建成8家醫養結合機構、313張床位;年底前,建成9家醫養結合機構、516張床位。與鄭大五附院合作,建設智慧化醫養結合中心,形成醫院-機構-社區-居家的全鏈式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可滿足周邊5平方公里群眾全方位的醫養需求。
二七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二七區將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努力為全省全市探索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模式,托起幸福養老夢,大老年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編輯 施尚景)
11月29日,氣溫驟降,但鄭州市二七區福華街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卻整潔明亮,溫暖如春。曹梅英是中心的“???rdquo;,91歲高齡的她精神矍鑠,逢人便夸:“這吃得好、住得舒服、有人聊天,還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照顧,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這是二七區養老服務工作的縮影。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從2016年以來,二七區創新打造“溫暖二七”,把養老服務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圍繞服務對象這“一個關鍵”,抓實抓好服務網絡、服務力量、服務內容、服務延伸“四個方面”,努力實現“設施完善、服務多元、精準到家、持續長久”,讓老年人過上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立足服務對象 讓措施更精準
數據統計,二七區60歲及以上人口為13.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2.79%。其中,32840人是需要養老服務的主要群體,而這部分群眾90%都希望能依托社區居家養老。
二七區從需求側入手、從供給側發力,出臺了一系列養老設施建設、服務機構培育等文件、方案,建立養老服務工作清單,形成政府、企業、醫院、市場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

按照服務對象對應所在社區,分別建立了需要養老服務的信息臺賬,完善老年人口、特殊人群、服務供給體系等數據庫,綜合分析服務需求,保障養老服務供需對接高效優質。
完善網絡體系 讓社區養老全覆蓋
二七區聚焦“百千萬”溫暖工程,堅持“大中心+小中心+數字化”,逐步構建了普惠性、分布式的社區居家養老體系。
高標準打造了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區級養老服務中心,集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于一體,開展政策研究與咨詢、服務質量提升、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培訓、產業孵化、運營安全監管等六項工作,形成養老服務的全鏈條管理;同時,引進行業領先企業上海愛照護作為運營機構,打造養老服務的示范標桿。

加快推進“大中心+小中心”全覆蓋。通過與黨群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建共融,以及新建、改擴建、開發商配建、“三供一業”移交、老舊小區改造、盤活閑置資源等方式,全區已建成養老服務設施101處6萬┫,覆蓋83%的城市社區,計劃2022年實現全覆蓋。其中,轄區福華街街道已經實現了“1+12”的大小中心全覆蓋。
探索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線上通過智慧居家養老云平臺、智能化終端設備、呼叫中心三個環節緊緊相扣,實現養老服務中心協調指揮、專業機構優質服務與居家養老需求高效聯動;線下成立“助老員”“養老管家”團隊,定期開展專業培訓,上門提供“保姆式”日常照料和護理服務,構建無縫對接的居家養老網絡。
整合多元力量 讓養老服務更專業
長久以來,二七區堅持黨建引領,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和群眾積極參與,強化專業力量,堅持走市場化、社會化、可持續的路子。

通過建設獎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了上海愛照護、安康通等6家本土化機構,對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進行專業運營,促進市場主體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發展。
強化政府力量,面對面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資源介紹、轄區內各類養老設施信息;提供養老政策咨詢,基本公共政策的指導和辦事指南;以及提供個性化養老服務清單、緊急性幫助等服務。同同時,結合“紅色物業”,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模式,整合物業、家政、餐飲等各類社會資源,提供多樣化、便捷化、嵌入式服務。
強化社會力量,探索以服務今天、享受明天為主題的“時間銀行”等做法,通過社區鄰里網絡,由社區低齡老年志愿者與80歲以上高齡獨居老人結成“伙伴”,使公益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成為養老服務的有益補充。

做實多樣內容 讓養老服務更優質
二七區堅持“更好服務、更低成本”,針對老年群體所需所急所盼,開展精準化服務。其中,對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主要滿足其就餐、娛樂等需求;對于有就醫需求的老人,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提供醫護上門、急診急救、康復保健等服務;對于需要上門照顧的老人,通過視頻、語音、一鍵呼叫,實現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居家老人互聯互通,及時高效滿足需求。
滿足多樣化需求,建立“6+X”一站式綜合型服務模式,即助餐、助樂、助醫、助潔、助購、助急“六助”+特色服務。針對群眾最關心的就餐問題,打造中央配餐中心2個,社區小廚房52個,能夠滿足1.3萬老人的就餐需求。
實施個性化關懷,每年財政投入近500萬元,為60周歲以上失能、困難、獨居空巢、失獨家庭等500名老人提供政府購買服務,讓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推動服務延伸 讓養老“不離家”
二七區注重把服務延伸到每家每戶,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幸福養老。

推動人員延伸,建立管家式的“養老管家”工作體系,以“大中心+小中心”為平臺,每個社區結合需要服務的老人信息臺賬,按照每20個老人配備一位“養老管家”的模式,將服務分包落實到人,打通聯系群眾、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米”。
推動設施延伸,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探索電梯、樓道等適老化改造,進一步滿足老年人使用需求;試點打造“家庭養老床位”,由機構和養老服務中心上門提供助餐、醫療康復等“機構式”服務套餐,把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有效解決老年人出行困難、居家不便等難題,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親情的陪伴下安享晚年。
推動醫療延伸,大力推進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服務模式,加快推動“五醫聯動”,把醫療服務延伸到老人身邊。已建成8家醫養結合機構、313張床位;年底前,建成9家醫養結合機構、516張床位。與鄭大五附院合作,建設智慧化醫養結合中心,形成醫院-機構-社區-居家的全鏈式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可滿足周邊5平方公里群眾全方位的醫養需求。
二七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二七區將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努力為全省全市探索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模式,托起幸福養老夢,大老年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