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灘邊,侯娜承包了30畝地,專門種植葫蘆。一年辛苦,她可以收獲十幾萬只形態(tài)各異的葫蘆。最大的能有1米多高,最小的比小拇指還袖珍些。侯娜看到這些葫蘆第一眼,就知道它應(yīng)該擁有怎樣的生命。
那些大小適中的葫蘆,侯娜讓它們變身為一種樂器。經(jīng)過手工雕琢,葫蘆身子下長了3條竹管做成的腿,葫蘆頭上裝上了“小帽子”(注:吹嘴),從“小帽子”中吹氣,手指按壓3條腿上的空洞,葫蘆就發(fā)出婉轉(zhuǎn)悅耳的聲音,變成了備受小朋友們喜歡的樂器——葫蘆絲。侯娜做的葫蘆絲發(fā)音清脆、音準(zhǔn)好,還能“私人定制”,刻上孩子的名字。小朋友們都紛紛拜侯娜為師,不光要買葫蘆絲,更要跟著學(xué),吹一曲《月光下的鳳尾竹》。
那些身形完美的葫蘆,侯娜讓它們變身為藝術(shù)品。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葫蘆,才能登上侯娜的工作臺。一臺烙畫機,加熱到不同的溫度,筆尖接觸葫蘆的身體,就刻畫出深深淺淺不同的色彩。侯娜準(zhǔn)確地控制溫度,下筆嫻熟,大約30分鐘,記者現(xiàn)場出題的一幅葫蘆畫就誕生了。兩條小船飄蕩在葫蘆上,頗有意境。
更小的一枚葫蘆上,侯娜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豬,豬身上的毛發(fā)絲絲可見,需要拿放大鏡才可以看清楚。問及如何做到,侯娜笑言:“無他,但手熟爾。”
侯娜的手藝,源自父親。她堅守葫蘆工藝,在葫蘆上作畫、將葫蘆做成樂器、扳指、蟈蟈籠,其實,她堅守的也是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一種工匠精神。
葫蘆的第一次生命是大自然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