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環保局大樓被霧炮車噴成冰雕的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網友稱皆因該樓設有一處國家環境監測網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霧炮車噴水霧以求改善環境監測數據,不料“用力過猛”。1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向記者證實了此事,并稱石嘴山市政府已處分相關責任人。
隨著環保執法力度不斷升級,環境監測數據的意義不斷放大,成為高懸于企業負責人乃至地方領導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對地方政府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不僅將作為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而且,未通過終期考核的地區負責人將受到國務院領導的約談。環境狀況與制度問責的雙重壓力之下,環保日漸成為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在各地紛紛積極應對的同時,一些異想天開者動起了數據造假的念頭。
企業在自動監測設施及數據上弄虛作假的事時有發生,環境保護部對此多次通報,并將此列入執法檢查重點,但此類事件依然屢禁不止。究其原因,相比起企業超標排放的巨大所得,數據造假的處罰力度過于輕微,更為嚴重的是,出于對地方利益的維護,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對此置若罔聞,甚至主動參與。發生在石嘴山市環保局大樓的這一幕,堪稱負面典型——大樓外立面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冰溜子掛滿了窗檐和門廳,地上也到處都是積冰,整座大樓在陽光下分外炫目,堪稱“冰雕樓”。面對輿論質疑,當地有關部門表示,此舉是噴霧抑塵工作不規范,直接影響了監測設備采樣口周圍局部環境,干擾了空氣質量監測活動正常進行。無論是否“無心之失”,“冰雕樓”實際上都嚴重干擾了環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由此很容易使人產生的疑問是,在此次噴霧抑塵中,為什么只有環保局大樓成了“冰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提出的16字方針是,“全面布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全面布點是為了數據全國聯網,進而實現自動預警,此舉的關鍵在于確保數據客觀真實,依法追責因此而顯得格外重要。2016年12月26日,最高法、最高檢聯合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規定,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或者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排放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應當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實施或參與實施篡改、偽造行為的人員應當“從重處罰”。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入刑,意味著依法追責有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值得關注的是,構成犯罪的不僅有企業數據造假,政府部門干涉也被納入構成犯罪行為的范圍。如果說前者旨在打擊數據造假的具體行為,后者顯然致力于使環保數據遠離行政權力的干預,在地方政府主導環保工作的管理體制中,此舉更有利于正本清源。環保自動監測是為了緩解環保檢測人員人手少、任務重的矛盾,數據造假入刑之后,環保數據的“含金量”進一步提高,要想從根本上杜絕數據造假,應進一步加強數據抽查核對以及現場監督執法的力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中的重要內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早已深入民心。守衛藍天白云、綠水青山,不僅需要環保監測站點廣覆蓋,而且需要監督問責機制嚴執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環保監測數據成為任人揉捏的“橡皮泥”。
作者:大河報評論員趙志疆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大河報
